特朗普下“最後通牒” 美俄將展開新一輪外交博弈
來源:總檯環球資訊廣播
當地時間14日,美國總統特朗普在會見北約秘書長呂特時說,如果俄羅斯沒有在50天內同烏克蘭達成和平協議,美國將對俄羅斯徵收“非常嚴厲”的關稅。
一名白宮官員稍後向媒體記者解釋說,特朗普的意思是,如果俄烏50天內達不成協議,美國將對俄羅斯徵收100%的關稅,對購買俄羅斯石油的國家徵收次級關稅。
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報道截圖
特朗普還說,美國將通過北約向烏克蘭提供軍事援助,由北約、而非美國納稅人支付購買這些武器的費用。包括“愛國者”防空導彈系統在內的一些裝備將“非常快”、預計“數日之內”運抵烏克蘭。
北京外國語大學區域與全球治理高等研究院教授崔洪建分析認爲,美俄雙方將圍繞制裁措施及特朗普"最後通牒"要求展開新一輪外交博弈。
美國在主導俄烏衝突政治解決進程遇阻後,曾多次威脅通過對俄製裁施壓,迫使俄方配合美國政府提出的談判方案。此次美國政府故技重施,再次通過製造懸念的手法放大制裁效應。然而這正表示,美方此番高調錶態實則外強中乾。
問題的根源在於:美國推動的所謂"政治解決"進程始終以"美國優先"爲出發點,從未充分考慮包括俄羅斯在內的各當事方根本利益。這種單邊主義思維下的制裁施壓,本質上難以實現其宣稱的政治目標。美方選擇此時加碼制裁,主要是基於近期俄羅斯能源出口收入下降的財政弱點。但制裁方案的實際效果仍不確定,落實過程必將面臨諸多變數。
崔洪建進一步分析指出,美國要影響俄烏衝突的政治解決進程,主要依賴對俄製裁和對烏軍援兩種手段。
特朗普政府上臺後在對烏軍援政策上出現明顯反覆,曾兩度中斷援助。這一調整背後暗含雙重意圖,藉此向烏方施壓,更想要重構軍援模式,最新方案要求北約成員國採購美國武器裝備後再轉交烏克蘭。
這種轉變表明,美國政府將對烏軍援從所謂的"價值觀輸出"轉變爲赤裸裸的商業交易,既爲美國軍工複合體創造訂單,又爲財政增收。儘管策略調整,但美方在俄烏問題上的基本原則並沒有改變:一是避免美俄直接軍事對抗,二是保持美國置身衝突核心之外。與拜登政府"不直接介入"的立場一脈相承,特朗普政府的獨特之處在於,試圖將制裁、軍援乃至整個調停過程,都轉化爲有利可圖的生意。
素材來源丨總檯環球資訊廣播《直播世界》
記者丨張晗 印梅梅 董晶晶
編輯丨黃濤 王洹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