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國家數據局:陸算力總規模 全球第2

大陸國家數據局昨日表示,截至今年6月底,大陸算力總規模位於全球第2,且人工智慧綜合實力實現整體性、系統性躍升,日均Token(詞元,語言文本的基本單位)的消耗量已經突破30兆,在過去1年半增長了300多倍;人工智慧專利數量佔全球總量的60%,人形機器人、智慧終端等領域不斷突破。

大陸國務院新聞辦昨日上午舉行「高質量完成『十四五』(2021至2025年)規劃」系列主題新聞發佈會,大陸國家發改委黨組成員、國家數據局局長劉烈宏在會上公佈上述訊息。

劉烈宏表示,「十四五」時期,大陸數字(數位)基礎設施在規模、技術等方面處於世界領先地位,截至2025年6月底,5G基地臺總數與2020年相比增長了5倍達到455萬個,千兆寬頻用戶增長了34倍達2.26億戶,算力總規模位於全球第2。區域發展方面,「東數西算」工程深入實施,八大算力樞紐節點(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成渝、內蒙古、貴州、甘肅、寧夏)5個在西部,有利於發揮西部地區清潔能源優勢,有效促進區域協調發展。

劉烈宏表示,有專家說,作爲人工智慧發展的三大核心要素,算力是骨骼、算法是神經、數據是血液。2024年初,大陸日均Token(詞元)的消耗量爲1千億,截至今年6月底,日均Token消耗量已經突破30兆,1年半時間增長了300多倍,反映了大陸人工智慧應用規模的快速增長。

劉烈宏指出,中國大陸是第1個把數據作爲生產要素的國家。截至今年6月底,大陸已經建設的高質量數據集超過3.5萬個,總體量超過了400PB。1PB可存儲約5億張2MB大小的高清照片,400PB的總量相當於中國國家圖書館數字資源總量的140倍左右。

他說,過去業界常說「缺芯(晶片)少魂」,形象反映了大陸在高端晶片、操作系統等方面自主可控不足的問題,經過多年持續攻堅,數字領域突破了一批關鍵核心技術,他並舉華爲「鴻蒙系統」爲例,指國產操作系統加速崛起,展現出「顯著的發展成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