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我國已建成全球數據規模領先的公共徵信系統

4月2日,國新辦舉行新聞發佈會,介紹健全社會信用體系有關情況。中國人民銀行徵信管理局局長任詠梅會上表示,信用是市場經濟的基石,人民銀行堅決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不斷完善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政策體系,大力推動現代徵信體系建設,在有效防範信用風險、促進普惠金融發展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任詠梅介紹,我國徵信業是從信貸徵信起步,經過近30年的發展,已建成了全球數據規模領先、服務覆蓋面最廣的公共徵信系統。金融信用信息基礎數據庫的信用報告已經成爲全面反映信息主體信用狀況的“經濟身份證”,大量按時還款、履約守信的個人和企業基於良好的信用記錄獲得了更加優惠、便利的融資支持。在世界銀行組織開展的營商環境評估中,數據庫信用信息指標連續多年位居世界前列。截至2024年末,數據庫已經收錄11.6億自然人、1.4億戶企業和其他組織的信用信息,2024年全年提供信用報告查詢服務67億次。

任詠梅提到,爲進一步緩解中小微企業因缺乏抵押擔保導致的融資難、融資貴問題,人民銀行徵信中心依法建設了動產融資統一登記公示系統,面向社會提供七大類、多種動產和權利擔保的統一登記和查詢服務,進一步提高了擔保交易的效率和透明度,提升了中小微企業融資的可得性和便利度。截至2024年末,登記系統已累計辦理各類登記4400萬筆,提供查詢服務2.6億次。

此外,人民銀行徵信中心不斷拓展基礎徵信服務,創新搭建了全國中小微企業資金流信用信息共享平臺,該平臺已於2024年10月正式上線運行,資金流信息平臺通過爲中小微企業建立資金流信用檔案,幫助金融機構爲缺乏信貸記錄的中小微企業提供首次貸和信用貸。截至2024年末,資金流信息平臺已爲5600萬戶企業和個體工商戶建立了信用檔案,覆蓋資金流賬戶8800萬個。

任詠梅指出,下一步,人民銀行將進一步夯實徵信服務主渠道作用:一是建強系統。不斷拓展金融信用信息基礎數據庫的覆蓋範圍,依法推動證券、保險領域的金融信用信息歸集共享,創新研發多元化徵信產品,滿足更多場景的徵信服務需求。

二是做優服務。加強以用戶爲中心的服務渠道建設,進一步完善徵信中心自助查詢機、APP和商業銀行網銀等“線上+線下”一體化徵信服務網絡,爲社會公衆提供更加高效便捷的徵信服務。

三是保障安全。強化數據庫安全保障能力建設,建立完善數據全生命週期的安全治理機制,利用前沿技術提升數據安全防護水平,打造安全、穩定、高效的金融基礎設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