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李善民:廣東兼具機電和數智雙優勢,能助力傳統產業升級
南方財經記者鄭瑋 廣州報道
7月31日,廣東省加快推進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專題會議(傳統產業“三化”融合發展專場)在廣州舉行。中山大學原副校長、經濟與管理學部主任李善民在會上表示,目前廣東培育的國家級綠色工廠、綠色供應鏈企業、國家綠色工業園區數量均已位居全國首位,但中小企業數智化轉型仍面臨諸多困境,未來建議進一步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培育更多服務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的服務商。
李善民表示,產業加速數字化、智能化轉型是未來發展的必然趨勢,廣東也具備機電技術和數智技術優勢,擁有完整的人工智能與機器人產業鏈,能夠有效提升傳統產業生產能力,推動產業升級,提高生產效率,但目前廣東傳統產業轉型升級仍面臨中小企業“不敢轉”“不會轉”,產業集羣轉型缺乏“鏈主”與“龍頭”帶動等問題。
從數據上看,2025年1—4月,廣東省人工智能核心產業規模超770億元,工業機器人累計產量9.62萬套、服務機器人267.08萬套,累計增長31.1%和10.8%。目前,廣東人工智能核心企業已超1500家,其中,獨角獸企業24家、上市企業達92家,國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達到147家,數量位居全國第一。
但前沿技術優勢如何在傳統產業尤其是中小企業端顯現,仍缺乏相應銜接機制。“數字化轉型投資大、週期長、風險高,多數中小企業望而卻步。像廣州致景科技的‘找布神器’受到中小企業歡迎,但此類服務商仍相對稀缺。”李善民表示。
針對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困境,李善民建議,應進一步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扶持服務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的服務商,如“找佈網”幫助傳統紡織服裝產業集羣解決轉型難題。同時,推動人工智能“賦能千行百業”,開發面向製造業的跨領域、多任務智能體,爲中小企業提供資源,破解研發難題。
同時,李善民提出,推動傳統產業持續向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轉型,還需進一步優化營商環境,其中包括進一步提升政策精準度,更好地滿足企業個性化轉型需求,同時持續打通“政產學研用”鏈條,促進高校與政府、企業交流,讓科研服務國家戰略和地方產業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