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成效初步顯現,傳統行業更顯活力
廣東省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成效初步顯現,傳統行業更顯活力
中國日報網
7月31日,廣東省召開省加快推進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專題會議(傳統產業“三化”融合發展專場),有關政府部門、專家、人大代表及企業代表就會議主題展開研討。會上,廣東省人大財政經濟委員會主任委員汪一洋介紹,目前廣東省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成效初步顯現,傳統行業更顯活力。
4月以來,廣東省人大常委會調研組先後赴省直有關部門召開座談會,在江蘇和安徽以及佛山、東莞、珠海、惠州、清遠等地開展實地調研。在此基礎上,深入分析廣東省傳統產業發展現狀與特點,系統梳理轉型升級面臨的困難和挑戰,提出相關對策建議。
汪一洋表示,廣東省傳統產業是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的基礎,全省製造業及主要工業產品大部分來自傳統產業。據調研顯示,廣東省傳統產業競爭力持續提升,例如精製食用植物油、飲料等產量均爲全國第一,家電產業規模持續位居全國第一,汽車2025年1-6月產量131.34萬輛居全國第二,原油年加工量超8000萬噸。食品飲料、家電、汽車、石化等傳統產業向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方向發展。
在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方面,累計推動超4.4萬家規上工業企業數字化轉型,實現規上工業企業經營管理數字化普及率88.2%、數字化研發設計工具普及率91.3%、關鍵工序數控化率68.6%。同時,廣東率先出臺人工智能賦能千行百業措施,並推動產業綠色低碳轉型。
廣東還在政策法規層面爲傳統產業提供保障。據瞭解,廣東在全國率先出臺《廣東省製造業高質量發展促進條例》和《廣東省數字經濟促進條例》,並率先出臺加快發展工業互聯網、支持製造業數字化轉型地方政策,啓動14個省級試點城市建設。此外,廣東還對工業企業設備更新貸款給予“風險補償+貼息”支持。
省人大常委會在調研中發現,部分企業在“三化”融合轉型升級中不夠積極,存在“三不”、“四缺”的問題,表現爲“不願”、“不敢”、“不會”轉型,部分中小企業缺技術基礎和技術人才、缺轉型經驗、缺試錯再投資能力。
汪一洋指出,要從體制機制層面着手解決制約廣東傳統產業整體轉型煥新的痛點堵點。首先要優化傳統產業發展環境,完善政策體系,結合通用產業技術變革趨勢。其次要堅持創新驅動發展,完善知識產權保護機制,支持科研成果轉化。針對不同行業企業特點提供定製化轉型方案,推動傳統產業“主動升級”,同時還要引入“龍頭牽引-產融對接-產業加速”等模式,引導龍頭企業帶動中小企業發展。不僅要爲企業提供法規政策支持,還要提供相應資源幫助破解中小企業面對人工智能創新不具備研發條件和研發成本高等難題。
(中國日報社廣東記者站 邱銓林|關景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