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快評】治國無方改治「字」 已不是吃飽太閒而已

內政部長劉世芳表示,內政部是按照轉型正義所規範的事項處理全臺改路名,這是人權議題,千萬不要僞裝成有錢再推動,沒有錢就不推動。記者潘俊宏/攝影

內政部長劉世芳推動全臺「中正路」及「經國路」改名,嘴巴上說的是要落實轉型正義,根據《促進轉型正義條例》,去除威權象徵是法定責任。當人民早就習慣這就是一條路而已,腦袋裡早就沒有意識形態,到底是誰在緊抱着不放?更奇怪的是,不可以用一條路紀念曾經執政的中華民國總統,臺北市卻有一條羅斯福路是紀念昔日的美國總統,若要改路名的話,豈不是後者應該優先更改?

爲什麼大家會覺得內政部長吃飽太閒,光是要花掉多少錢這一點,就足以讓民衆要質問堂堂內政部長,爲何別的事不動起來,卻三番兩次想推動改路名這事,還從最初提的中正路擴大到經國路。改路名看似簡單,實則牽一髮動全身。若要全臺灣改掉所有的「中正路」與「經國路」,絕對不只是換個路牌那麼簡單。

根據過往資料與地方政府的公開資訊,中正路幾乎是各縣市、鄉鎮必備,數量約300到400條之間。經國路雖略少於中正路,但在都市區也很常見,估計約100到150條。也就是粗估全臺總共約五六百條主要道路涉及改名。

改一條路名的直接成本,包括更換路牌:指標、交通號誌、地圖更新等;戶籍、地址登記系統更新;戶政、警政、稅務、社政、健保等系統同步修正。還有民衆與企業更換證件、營業登記:包括身分證、駕照、公司登記、不動產文件、信件配送、物流等全面更動,地方公務行政成本:包含公告、說明會、居民反應處理等

若以平均每條道路最保守估計花費50萬元計算,500條更名的直接預算成本就達2億5千萬元。這還只是看得到的部分,真正沉重的是「社會隱性成本」,民衆需重新辦理身分證、駕照、戶籍謄本、企業登記;銀行、物流、電商、保險、學校、醫院等系統更新資料;郵務、緊急救援(119/110)定位錯誤風險增加,政府部門間資料對應混亂,像是地方觀光品牌損失(例如中正老街、經國商圈),若加總這些「隱性社會成本」,有學者粗估可能每改一條主要幹道,整體社會成本可達200萬至500萬。以保守估算每條路含社會成本300萬元,全臺的中正路及經國路全改掉的話,恐花上15億元以上,這場「大改名運動」真的值得嗎?

若政府打算投入十數億元公帑去追殺歷史符號,卻無法解決民衆當下「買不起房、電價漲不停、薪資追不上通膨」的痛苦,這場運動就成了一場昂貴的「文字秀」。若名稱帶有意識形態皆不可取,那未來是不是要回到「第一號道路」、「第二號巷」的冷冰冰編碼時代?如此邏輯的終點,不是轉型正義,而是行政暴走與文化虛無。

說到底,問題自始至終不在於「中正」、「經國」兩字,而在於執政者的優先順序與治理格局。劉世芳身爲內政部長,掌管全國戶政、警政、消防、地方制度等核心事務,在地方政府財政吃緊、治安問題頻傳、社區營造凋敝之際,卻耗費政治能量與民間資源去搞「改名工程」,只是在掩飾她在其他行政上的一事無成。

民衆要的從來不是一條條被重新命名的街道,而是一條條可以走得下去的未來。這一場「路名清算運動」,打着轉型正義的名義,實則讓人懷疑:是治國無方,只好改爲「治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