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蔣化 吃飽太閒

(圖/本報系資料照)

賴清德執政1年,施政滿意度直直落,不滿意度還超過5成,歸結其因,不外乎是發動大罷免製造朝野對立,及以反中、去蔣的意識形態治國,引起廣大國人不滿。不過即便如此,賴政府似乎仍然執迷不悟、樂此不疲。

以「去蔣化」而言,國防部今年4月才以落實「轉型正義」爲由,將兩蔣「陵寢」改名爲「營區」,並將「謁陵」改稱爲「入營」;猶如將兩蔣陵寢畫爲「軍事重地」,將「謁陵」的國人或團體視爲「從軍」,引發外界強烈非議,認爲國防部不務正業、兩蔣陵寢改名不倫不類。

近日,內政部長劉世芳又聲稱已辦理委託研究,欲將全國的「中正路」改名,臺中市長盧秀燕以「國家吃飽太閒嗎?該做的事情趕快做吧!」迴應,這批評真是一針見血,普獲共鳴。

根據劉世芳的說法,中正路改名,也是依據《促進轉型正義條例》辦理,意在清除「威權」象徵;但對絕大多數國人而言,已存在幾十年的「中正路」不過就是一條道路名稱而已,大家都已習以爲常,既無威權之感,更無專制意涵,改路名是「吃飽撐了」。

事實上,全國各縣市的中正路都是市或縣內最主要的道路,沿路商家林立,住戶更是超過百萬,改名非但民衆要更換身分證,房屋要重製門牌,土地所有權狀、房屋所有狀也得重換,耗時又耗錢,既擾民又傷財;總統府副秘書長何志偉日前呼籲立法院儘快解凍預算時,不是才說「阿兵哥(指憲兵211營)再兩個星期就沒飯吃了」,如果政府連給國軍吃飯的錢都不夠,還有錢去更改路名嗎?

明眼人都知,兩蔣陵寢更名、中正路改名,真正的目的就是「去蔣(中正)化」,但就當前國事蜩螗、內外交迫,「去蔣化」既無迫切性更無必要性,特別是美國總統川普發動的關稅與貨幣戰,以及強逼臺積電前往美國設廠,對臺灣經濟、產業與民生的衝擊甚鉅,政府窮洪荒之力都已難以招架,如果還花心思去搞所謂的轉型正義,那是本末倒置!

政府遷臺之初,由於時局危疑、政權飄搖,蔣中正的統治手段容有過咎,但,蔣除了帶來大批故宮文物與黃金,在地方自治、耕者有其田、三七五減租、九年國教,乃至十大建設,都是對國家極爲有利的,一昧抹煞其功、僅究過失,絕對有失客觀公平。

何況,若論威權,自2016年至2024年,民進黨「完全執政」時,難道就無「威權」執政的事端?統治國家又豈是完全符合公平正義?那所謂的「轉型正義」是否也該好好清算民進黨一番?(作者爲資深教育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