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快評】臺灣能談到比日本更好的關稅?大罷免前賴政府諱莫如深
在大罷免前,賴政府即使對關稅談判有已有心知肚明的進度,但對外仍持續保持諱莫如深。圖爲負責對美協商的行政院副院長鄭麗君。記者季相儒/攝影
在8月1日的寬限期屆滿前,美國對日本設定的關稅稅率從25%降至15%,短期來看,日本避免了更高關稅重創汽車出口,維持產業競爭力,看似好消息,但15%仍是過往罕見的高稅率,日本必須大幅開放汽車、農產品等市場,並承諾對美5500億美元投資作爲交換條件。
日本政府爲了避免雙邊關係惡化、保住出口產業的命脈,被迫接受這樣的結果,透露出中等強權在美國主導的經貿體系內,能操作的空間愈來愈窄。相較如菲律賓、印尼稅率是19%,日本並未獲得特別優惠,且協議中還有不少細節懸而未決,未來是否會「再談再降」仍充滿不確定性。
日本談了這麼久,用盡力氣,勉強得到15%的稅率,臺灣當然最關心的當然是臺美談判的結果,我們能否談到比日本更好的條件?依目前情勢看來,恐怕不樂觀。
賴政府團隊多次強調只要不比臺灣競爭對手日本及南韓差就好,但臺灣談判籌碼有限,除了晶片之外,臺灣缺乏足以與美國議價的戰略資產,能源、農業、金融等領域都非美方在意的重點。即使臺灣對美方提出的要求幾乎照單全收,從臺積電赴美投資,到我方透過中油投資阿拉斯加天然氣、頁岩氣,但看看日本加碼投資美國高達5500億美元,臺積電加其他科技廠到美國投資金額估計不到3千億美元,臺灣恐難爭取到比日本好的結果。
一般估計,美國對臺灣訂出的關稅稅率最終可能落在20%-25%區間。而半導體等高科技項目接下來要面臨的是更嚴苛的232條款,即納入美國國安審查,相關產業將雪上加霜。無論對高科技、傳統制造出口美國的成本立即上升,利潤被壓縮,特別是中小企業難以吸收新關稅。恐加劇供應鏈調整壓力。爲避開關稅,許多臺商可能進一步將生產線外移至美國及東南亞等地,導致「去臺化」趨勢加劇,進一步削弱本土製造業的能量與就業。
此外,一旦談判涉及美豬、美牛、開放市場等敏感議題,必然引發民間反彈。當政府對外高喊「臺美關係史上最佳」時,若無法談下實質利益,將讓民衆對官方言論失去信任,也削弱政策的正當性與支持度。盤算下來,在大罷免前,賴政府即使對關稅談判有已有心知肚明的進度,持續保持諱莫如深,也就不令人意外。只是,待結果揭曉,執政者還是要面對國人檢驗,說明臺灣付出了哪些代價、是否獲得合理對待?臺灣產業又要如何度過難關?賴政府在拚完政治之後,總該回過頭來拚經濟了吧。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