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快評】合法要飯和奉旨給飯 藝文界與政治圈的距離

歌手「大支」日前與幾位歌手共推新歌「辣的」諷刺藝人賺人民幣,卻被發現該歌曲有文化部、證交所補助,引發爭議。國民黨立委王鴻薇嘲諷「合法的飯不要嗎?」。圖/取材自王鴻薇臉書

立委王鴻薇近日揭露饒舌歌手大支,以個人獨資十萬元的公司在四年內從文化部及其他政府機關取得超過2000萬元補助。且證交所是「奉旨給飯」,就是文總去函證交所要求補助的,而大支自己就是文總執行委員。

不久前,另一位饒舌歌手、曾任民進黨立委助理的楊舒雅,發佈影片批判文化部預算被凍結衝擊藝文工作者生活,並在影片中大嗆國民黨立委「合法的飯你不要嗎」,言猶在耳。有人自認合法要飯,有人奉旨給飯,藝文界與政治圈相互唱和,這樣的語言與邏輯,怎不令人感慨如今政府的相關補助已成酬庸,當理念可被交易,藝術即失去其自由及理想,難免淪爲政權的化妝師。

媒體上經常可以看到某些藝文人士熱中公開表態政治立場,這些真是符合個人的理念還是因爲現實太甜?看看現實面,誰寫得出「政策友善」的創作提案,誰「理念正確」,就能喝到源源不絕的補助奶水;而誰批判執政者,誰就淪爲各類補助的邊緣人,別想拿到一毛補助。

文化補助制度原本是爲了扶持真正市場難以存活、卻具文化價值的創作。然而,這個制度在缺乏透明機制與監督下,日漸成爲政商文化網絡分贓的工具。一些「理念正確」的創作者如魚得水,年年順利拿補助、年年出新作,即使作品再平庸、流量再不出色也無妨,反正政府相關單位會埋單。而那些批判現實、挑戰主流的聲音,逐漸被冷處理、邊緣化。

當國家認可的言論體系形成,還能剩下多少「創作自由」?一邊收下政府的錢,一邊在作品中讚頌政策的英明,如此的藝術還剩下幾分誠實?其角色與政府宣傳機器的邊界日益模糊,這究竟還是創作,還是轉型爲政府外包的廣告代言?

補助藝文產業及人士本是良善的政策,問題是當補助淪爲自肥工具,當文化政策不再以多元與創新爲標準,而是以政治忠誠爲篩選標準,怎不令人對臺灣藝文發展寄生於政治感到憂心?

藝術創作需要支持,但更需要原則與節制。不能把補助當成依賴,把藝術變成交易,把價值觀當成換鈔機。真正有骨氣、有自我、對理念忠誠的藝術家,應該有勇氣與政府保持距離,應該有能力從社會中尋求共鳴與資源,而不是年年回頭向同一套「國家資助體系」乞憐。

臺灣需要是多元百花齊放的思想競技場,如果我們繼續容許「拿補助說理念」這種自相矛盾的行爲被合理化,思辨與批判的力量全數消失殆盡,臺灣的文化將不再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