氾濫的“飯圈文化”該怎麼治

最近,幾件八竿子打不着的事因爲飯圈有了交集。乒乓球運動員樊振東發文呼籲“體育不該淪爲飯圈戰場,願賽場迴歸真實與熱血”;一些標榜“爲大熊貓發聲”的網絡大V利用大熊貓炒作話題、煽動粉絲情緒,進而藉機斂財;某平臺製作的智駕測評節目,引發了多個汽車品牌粉絲的爭吵乃至相互攻擊。

從體育運動到國寶大熊貓,再到汽車領域,一些極端粉絲沉迷於飯圈文化,玩起了拉踩引戰、製造對立的遊戲,造成惡劣的社會影響。

飯圈文化爲何如此“強大”?又該如何剷除其“病竈”?

飯圈是追星粉絲自發組成的文娛社羣,並逐步發展成爲有組織、專業化的圈層。對飯圈文化,我們屬實不陌生。社交網絡裡,“對家”粉絲互撕;短視頻平臺上,營銷號炒作八卦;機場、劇院、體育館等公共場所,極端粉絲聚集追星導致擁堵。

近年來,中央網信辦持續開展“清朗”行動,整治粉絲互撕謾罵、造謠攻擊、人肉搜索等行爲,明確要求“不得誘導粉絲消費、應援打榜”。客觀來看,儘管顯性的打榜集資等行爲有所收斂,但飯圈文化並未得到徹底根除。

飯圈文化之所以屢禁不絕,背後有着更深層次的原因。

情感成癮。有人特別偏愛某位運動員在賽場上的英姿,有人特別喜歡某位演員的表演風格,還有人把一些“明星動物”當作追星的對象。每個人都是不同的個體,自然會有不同的愛好。誰都不希望自己喜愛的偶像被批評,當各種意見和觀點通過社交媒體發生激烈碰撞,一旦產生分歧,隨之而來的就是無休止的互撕和爭吵,讓很多粉絲有意無意偏離了初心,成了網絡暴力、網絡謠言的“幫兇”。

惡意牟利。體育飯圈中的一些羣體,將競技場變成“粉黑大戰”的擂臺,將運動員的隱私當成可以買賣的商品。

比如,某些賬號頻繁侮辱謾罵運動員、教練員,設置所謂“唯粉”標準鼓動“捧一踩一”;某些賬號多次炮製有關人員選拔、賽事保障等謠言信息,通過惡意解讀賽場行爲挑動評論區“罵戰”,虛構拼接低俗圖文信息炒作“運動員CP”,煽動網民情緒,無底線博取流量;還有的賬號打着國家隊運動員、教練員等旗號,誘導非理性應援,挑動羣體對立,達到斂財牟利的意圖。

盲目狂熱。一些粉絲對飯圈文化的娛樂屬性缺乏清醒認知,以“公衆監督”之名對一些專業工作橫加干涉,最終形成對專業機構的輿論圍剿。

比如,大熊貓是我國特有的珍稀動物,其飼養管理有着嚴格的科學規範。然而某些狂熱粉絲卻要求飼養員按照他們的喜好調整飼養方式,將科學決策異化爲“人氣投票”。更有甚者,通過剪輯視頻、斷章取義製造“大熊貓被虐待”的謠言,對提出專業意見的科研人員實施網絡暴力,其實質是將動物保護娛樂化。

近年來,飯圈文化屢屢引發當事人權益受損、互聯網空間充斥戾氣、羣體情緒撕裂等事端。但是當“萬物皆可飯圈”時,飯圈文化的危害絕不只是網絡輿論的烏煙瘴氣,而是對相關行業、領域正常發展的阻礙。

消解文化傳播的嚴肅性。飯圈文化中,偶像常被塑造成完美人設,容不得半點瑕疵,更不允許受到批評。一旦偶像犯錯就採取極端手段維護,既侵蝕了網絡空間的理性討論環境,更阻礙了文化的健康傳播。

比如,前段時間,某青年演員因誤稱賈寶玉爲“長子長孫”被指出錯誤。本是一次純粹的知識糾偏,卻被粉絲視爲對偶像的人身攻擊,不僅否認錯誤,更將“賈寶玉是長子長孫”的誤讀美化爲“對角色靈魂的獨到理解”,甚至顛倒原著邏輯,讓公衆對《紅樓夢》的關注焦點從文化價值轉向娛樂八卦。

加劇行業發展的內卷性。隨着一些年輕消費者成爲消費市場的主力,把自己心儀的產品當作“愛豆”,用飯圈的邏輯衡量產品的客觀屬性。

就拿汽車領域來說,測評智能駕駛技術本意是提高汽車產品的安全性能,但一些粉絲偏離了對於測評本身客觀性、科學性的討論,變成了不同品牌之間的拉踩、攻擊。不僅無助於提升技術、突破瓶頸,反而迫使一些企業遵循“先有流量、後有銷量”的邏輯,加劇內卷式競爭,損害的是廣大消費者的利益,阻礙的是整個汽車行業的發展。

干擾工作開展的秩序性。信息爆炸的時代,一些專業領域也開始被網絡情緒所裹挾,對正常工作的開展造成嚴重干擾和阻礙,也對青少年的價值觀產生了誤導。

比如,一些不理智粉絲或是對運動員圍追堵截、懟臉狂拍,或是無端質疑裁判、挑動對立,不僅給運動員的訓練、比賽帶來困擾,更消解了體育精神。

飯圈滋生畸形文化,不斷挑戰道德倫理和法律底線。這種“飯圈外溢”的無序與無度,不只是文化現象,更是社會問題,要釜底抽薪,剷除畸形飯圈文化的“病竈”,才能杜絕極端、狂熱的病態化行爲擴散,讓社會理性全面迴歸。

全渠道整改。針對飯圈文化帶來的種種問題,更當用法律衡量、規範、處理。爲提升治理效能,應逐步完善相應的規章制度,細化手段措施,提升治理能力,對涉及飯圈運營的工商營業主體進行充分識別,將各類粉絲組織和團體納入監管體系,讓它們“在陽光下”運營。

同時,抓住“七寸”重拳出擊。對於僱傭“職業水軍”、傳播網絡謠言、煽動網絡暴力等違法行爲進行嚴抓嚴打,並納入行業黑名單,徹底斬斷非法利益鏈條,讓操盤黑手得不了利。

此外,通過輿論引導、宣傳教育,揭開飯圈的“真面目”,讓全社會感知到問題的存在。還要加強公衆媒介素養教育,發揮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積極引領作用,清除飯圈文化中的“邪味”“怪味”“糊味”,讓飯圈文化迴歸“正味”“美味”。

長期性監管。整治飯圈文化亂象,僅靠封禁賬號或短期行動還不夠。探索構建飯圈管理長效機制,引導青少年健康成長,平臺應承擔主體責任。

比如,在審覈保障等方面,實行智能機審與人工審覈雙管齊下,長期穩定投入大量人力和技術資源,用於優化AI機審模型;通過對歷史數據的深入挖掘分析,研討最新的飯圈化特徵,提高對飯圈化相關詞彙、句式以及行爲模式的識別能力;對發佈極端言論的用戶採取刪除警示、禁言直至封禁賬號等措施。

同時,鼓勵網民舉報違規內容,形成“全民監督”氛圍。數據顯示,今年3月,中央網信辦舉報中心指導全國各級網信舉報工作部門、主要網站平臺受理網民舉報信息1847.9萬件,足見公衆力量的潛力。

理性化表達。不管是喜歡某項運動、某種動物還是某個汽車品牌,每一位粉絲或許都應該問問自己,還記不記得自己的初衷,是否希望熱愛的對象變得越來越好?粉絲的喜愛應當是一種理性、客觀的欣賞,而非停留在無腦窺私、一味袒護等淺表層面。

對於“圈”內的粉絲羣體而言,必須在遵守法律和道德底線的基礎之上,正確審視自身與偶像的關係,跳出偶像完美的思維繭房,同時對專業領域的工作給予尊重、理解與支持,讓飯圈文化成爲弘揚時代精神、傳播社會正能量的積極力量,爲飯圈文化正本清源。

唯有讓飯圈文化駛入正確的價值航道,這樣的“飯圈”才能贏得更多的掌聲與認可。

來源 | “山東宣傳”微信公衆號

值班編輯 | 王可

主編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