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快評】光復不光復 災民何去何從?
花蓮光復鄉佛祖街的謝媽媽獨居,災後的平房空空如也,許多災民不知未來何去何從?記者林佳彣/攝影
後天是「臺灣光復節」,當國人歡慶節日時,花蓮光復鄉洪災滿月,儘管「鏟子超人」一度讓人熱血沸騰,但上百位災民至今仍無力面對殘破家園,「光復不光復」成爲強烈對比。
近一個月以來,聯合報每天關注災區復原進度,今天更以兩大版全版報導洪災滿月現況與困境,家園淹成泥田、道路斷裂、農地廢耕,堆積如山的淤泥與廢棄物待清運,還有人在等待死去家人託夢,洪災夢魘揮之不去。走不出生活泥濘、堰塞湖危機近在眼前,只要任何一次下雨或地震,憂慮就籠罩光復災區,天災未解、人禍當前,災民不知何去何從?
令人憂心的是,堰塞湖危機仍如鯁在喉,只要再下一場傾盆大雨,堰塞湖警報恐再成爲光復噩夢。這樣的「不定時炸彈」,暴露出防災體系的老問題,上游監測不足、警戒標準模糊、通報撤離失靈,這是動搖國本的大問題。
事實上,光復洪災預警早就存在,去年底,水保單位與學界就曾示警,花蓮縱谷地形陡峭、土質鬆軟,一旦強降雨集中,溪流匯流速度極快。災害當日,通報機制失靈,不少民衆接獲撤離通知時,洪水已經涌入家門。這不只是天災,也是人禍,在極端氣候威脅下,類似危機不會只出現在花蓮,全臺各地都可能面臨,同島一命,國人應休慼與共。
災民的長期安置問題也迫在眉梢,許多人只能暫住親友家或學校體育館,孩子輟學、長輩病倒,大家希望「中繼屋」離災不離村。百廢待舉之際,中央和花蓮縣府仍頻傳政治角力,政治不該成爲人民的堰塞湖,臺灣最美麗的風景是人,有時候最破壞風景的也是人,災民重建家園仍是一條漫漫長路。
進入後救災時期,鏟子超人慢慢退出災區,救災熱情褪去,當全民準備光復節放假時,花蓮光復鄉的居民卻仍在泥濘中艱難度日,有老阿嬤對媒體哭訴:「我現在最怕下雨。」這句話無疑是全臺防災體系的ㄧ大諷刺,臺灣每年花數百億做治水計劃,但每逢災難,補強、重建、再毀壞,成爲一場無止盡的救災輪迴。
光復鄉的災難,是氣候極端化的縮影,也是治理體系的警鐘;花蓮光復鄉的悲劇,不應在下一場雨中重演,政府應保證人民有免於生存恐懼的自由。
所謂「光復」,不只是節日紀念,更是一種復原、重生的意象;當國旗高掛、樂聲響起,政府若仍讓災民困於泥濘,國在家園破,那不叫光復,而是失職。唯有真正讓災民重返家園、讓山河安定、讓制度改革落實,這片土地纔算真正「光復」。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