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國光變賠光 肩負任務的大衆運輸 何去何從

老字號的國光客運虧損擴大,積欠銀行團已逾20億元。(資料照)

老字號的國光客運今年以來兩度延遲發薪,逼得經營高層跳出來公開財務狀況,外界才得以一窺究竟,國光不僅虧損逐年擴大,更已積欠銀行團逾20億元,必須啓動財務改善計劃。

國光目前經營119條路線,範圍集中西部地區,深入偏遠鄉鎮,儘管不乏賺錢路線,但更多「開一班賠一班」。國光的問題在於,很多賠錢路線不能停(因地方仍有需求),許多長輩們至今仍仰賴可能1天只有1班的客運,載他們到市區採買、就醫、轉乘或探親。

綜合媒體報導,國光曾有一車載5個人的窘況,更慘的是,這5人可能都持半價愛心票。試想,一輛車發出去,票箱收入沒多少,扣除人事、場站成本,還有車輛油耗、維修、折舊等費用,也難怪國光1年可以虧到4億多。

國內客運在高鐵興起後,營收大幅衰退,部分業者趁機轉型或乾脆退場。(資料照)

客運屬特許行業,路線分配公路局說了算,國光身爲業界龍頭,經營逾百條路線,「總不能只留賺錢的,賠錢全砍」。偏偏上述搭乘需求,無法轉爲實質收入,配合政策的結果,就是賺來的錢還不夠填虧損的洞。

高鐵興起後,國內客運營收大幅衰退,不過高鐵畢竟有到不了的地方,客運「打不過它就加入它」;時任閣揆毛治國曾推動「臺灣好行」,協助業者轉型,成爲結合觀光旅遊的一大示範標竿。

國光也研究過「類機艙」模式,車廂前段載客,車廂後段和行李層拿來載貨,兼營物流賺外快。還有最大的一塊餅,位在精華地段的場站,開發利益更可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