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快評】光復80週年賴清德還留在昭和年代 臺灣被帶向深淵
賴清德總統10日發表國慶演說。(歐新社)
從板橋到臺北有四條橋。但最早的一條是光復橋,它是日本殖民政府建的,落成於1932年,是當時板橋進臺北城的唯一通途。但當時它叫做「昭和橋」,以天皇的皇名命名。1945年日本戰敗,陳儀政府剛主政,就毫不猶疑地將這座橋改名爲「光復橋」。
不過,賴清德、不少民進黨徒以及更多的青鳥,都將自己鎖進了昭和橋的舊時光裡,成了被時間縛住的蛹。
所以他們稱1945年8月15日這一天是二次大戰的終戰,而不是中國抗日戰爭的勝利。
那年10月25日,中國戰區臺灣省受降典禮在臺北公會堂二樓後方的「大宴會場」舉行,前一天剛抵臺的陳儀就在這裡,接受日本第十方面軍司令官兼臺灣總督安藤利吉的降書。當然,於賴清德及其黨徒們而言,這一天也就肯定不是臺灣從殖民者半世紀的蹂躪與剝削中被「光復」了,反而是被中國「佔領」了。
受降儀式不久,「臺北公會堂」隨即被改名爲「中山堂」,「大宴會場」作爲光復的儀式性場所,當然也就被改名爲「光復廳」。光復廳四壁依舊,2025年的今天走進廳裡,受降場景彷彿可以穿透時空,仍猶在目。
上個月被馬太鞍溪堰塞湖潰壩而沖毀的光復鄉,更是爲這一個歷史的光復而特別設置的鄉鎮。1946年3月1日,即臺灣光復還未及半年,陳儀政府將當時被稱馬太鞍的這塊區域,藉由行政區域重劃,從鳳林鎮、瑞穗鄉分出好幾個村落,合併成立一個全新的鄉鎮,就叫「光復鄉」,目的用來紀念臺灣光復。
整個臺灣有數不清的光復路、光復市場、光復國小或國、高中,臺北就有一條光復南、北路,新竹清華大學的校門外,也是一條光復路。
但80年後的今天,作爲光復臺灣的國家主體「中華民國」,卻出現了一個總統,仍在主張那場戰爭不是中國打敗了日本,臺灣被歸還中國,而只是戰爭戛然而止了而已,沒有誰勝誰負的問題。而更多的人,則在用一些荒謬的邏輯,試圖解構、抹滅、粉碎「光復」這一概念。甚至於,這個抹煞與扭曲歷史的行動,幾乎已無限接近成功的目標。
這一超級洗腦工程無非就是混淆、玩弄一些政治、法律概念:譬如臺灣是清朝割讓日本與中華民國何干,中華民國要如何光復本就不屬它的領土?又譬如民進黨秘書長徐國勇說,臺灣是被麥克阿瑟命令蔣介石接收的,背後意思是臺灣只隸屬於同盟國「盟軍」,而非中國民國,就彷彿中華民國不是同盟國之一似的;又或是最近甚囂塵上的臺灣地位未定論,稱日本在舊金山和約只說放棄臺灣,沒說歸還給誰。
這些說詞中無一不是刻意避開了從「開羅宣言」、「波茨坦公告」、「終戰詔書」到日本「降伏文書」,日本接受「無條件投降」的要求,將自中國人所竊取的所有領土,比如滿洲、臺灣及澎湖羣島,歸還給「中華民國」的一整個環環相扣、邏輯嚴絲合縫的承諾與誓言。
而就是如此解構臺灣光復的歷史事實與法律概念,長期取消與並禁錮臺灣光復節的一切紀念活動的作爲,遂使得「臺灣光復」所隱含的國家光輝與民族團結的圖騰與歷史記憶,拱手讓給了北京;而由北京奪取了「光復臺灣」的徽章,將它別在自己的襟前。而藉着向世人宣告它將自此紀念這個節慶,它更取得了從團結全民族抗戰到取得最終勝利的歷史詮釋權。
所有這一切弱化、剪裁以至於否定中華民國過去所有歷史光榮與合法統治與治理的行徑,都是一種政治自戕,都在讓「中華民國」成爲一個奄奄一息的病危者,都讓臺灣在中國的歷史敘事中成爲確證的背叛者與等待刑戮的罪人。
這就是賴清德與民進黨的扭曲史觀帶來的嚴峻後果,賴清德昏昧地走上了「澤倫斯基」化的狹路,他被時代雜誌斥爲「魯莽的領導人」,而臺灣則被他領到了戰爭的懸崖邊上,腳下就是萬丈深淵。
在光復80週年的今天,重新開始光榮而歡欣地慶祝臺灣光復,是將自己從自毀的末路上展開自我救贖的開始,只要解開思維的迷障,一切猶未晚矣。果若如此,臺灣幸甚,人民幸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