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造+智駕 AI賦能汽車全產業鏈 安全仍是“黃金”標準

今年以來,AI正快速賦能汽車的全產業鏈,從生產端到產品使用端,再到售後服務端,AI賦能無處不在。

位於重慶兩江新區的長安汽車數智工廠,今年以來,包括鈑金缺陷、焊點缺陷、一體大鑄件的檢測全面應用了AI技術,生產全流程上的關鍵工序實現了100%自動化。

據工廠負責人介紹,這裡擁有超過800臺智能化設備、200多個全自動化工作站以及1400餘臺機器人。

而在這家汽車工廠生產基地裡,近200項AI應用全面上線。在衝壓環節,AI質檢系統僅用0.01秒就能識別肉眼無法察覺的毫米級縫隙,確保零部件以最優狀態進入下一道工序。

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秘書長 張永偉:汽車產業在加速去對接人工智能,擁抱人工智能,用人工智能來優化它的生產製造。現在很多的車企已經提出來要打造一個人工智能企業,從底層上把自己變成一個人工智能驅動的公司。

新技術創新應用 新能源汽車“更聰明”

AI除了在生產端的落地已見成效,在汽車產品應用端以及後市場端的變革同樣深刻。記者在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會上,就發現了一款“善解人意”的智能座艙新產品。

記者在採訪中瞭解到,這種“絲滑連貫”的交互體驗背後是企業把AI技術從各專業領域“單點突破”轉向“深度融合”。

吉利汽車研究院院長 李傳海:人工智能應該從1.0 階段到了2.0階段,使我們的產品從一個出行工具向一個智慧生命體系轉變,能夠自主感知,自主決策,甚至於能夠不斷自動進化。

李傳海告訴記者,目前吉利已實現產品端全領域的AI賦能,並且他們的全EA技術體系還滲透到研發、生產、銷售服務全鏈條,推動企業從傳統制造向科技型公司加速轉型。

目前,人工智能作爲驅動汽車從機械化運載工具向智能化出行空間演進的關鍵技術之一,主要體現在智能座艙和智能駕駛兩個方面。

以DeepSeek爲代表的AI大模型已經吸引了超20家車企爭相接入,而許多新勢力車企自研的多模態大模型也已逐步落地上車。

中國信通院技術與標準研究所車聯網與智慧交通部副主任 康陳:通過大模型賦能的智能座艙,消費者可以像在手機使用App一樣便捷地獲得智能服務。多模態大模型能夠顯著提升人機交互的識別精準度,不僅讓消費者可以通過語音或手勢就可以實現空調、座椅、導航、音視頻等調節,還可以學習消費者使用習慣,讓調節更智能、更便捷。

記者同時瞭解到,AI新技術的創新應用,不僅讓智能座艙更“聰明”,還延展到了汽車售後服務領域。

比如AI雲診斷可以實時監測車輛動力、三電及熱管理系統,發現異常或潛在故障會立即預警;還會在充電至80%時自動暫停以減少電池損耗,以及對車用電池進行優化管理,最多可延長15%的使用壽命。

AI賦能汽車全產業鏈 安全是“黃金”標準

AI在汽車全產業鏈的應用持續深化,在穩步加速發展過程中,安全始終是最核心的標準。

今年6月發佈公示的強制性國家標準《智能網聯汽車 組合駕駛輔助系統安全要求》明確規定:

這些標準共同構成了對L2級智能駕駛安全底線的“硬約束”。

而面對複雜場景的安全挑戰,人工智能技術正深度賦能車輛安全體系。例如AI數字底盤可以藉助AI技術的高速計算、理解和決策,實現在高速爆胎等極限場景下的安全防護。

專家表示,無論新技術如何發展,安全始終是AI應用的“黃金”標準。

中國信通院技術與標準研究所車聯網與智慧交通部副主任 康陳:2025年1—5月,我國具備組合駕駛輔助功能的乘用車新車滲透率達到約61%,9家車企的智能網聯汽車准入和上路通行試點持續穩步推進。未來在人工智能的賦能下,技術還將持續迭代並逐步突破能力上限,助力建設更安全、更便捷的道路交通系統。

(央視新聞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