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協同提升教師專業化能力
隨着人工智能、大數據和智能平臺等數智技術深度嵌入教育場域,教師不僅要熟練運用智能平臺,更要具備駕馭課堂、統攝價值的能力,實現從“技術使用者”到“教育主導者”的身份躍遷。這個過程,本質上是一種在複雜教育情境中保持判斷力、設計力和育人能力的持續發展過程,也是教師主動迴應教育現代化挑戰、切實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必由之路,對教育事業的長遠發展具有重要且深遠的意義。
適應力:掌握智能邏輯內核
智能協同場景不僅改變了教學的組織形態,也重塑了教師與教學之間的關係結構。教學設計被技術“部分替代”,教師則因技術複雜而產生“工具焦慮”等,都說明教師在技術邏輯與教育邏輯之間,難以有效實現身份定位。
適應力是教師面對智能複雜場景,推動“經驗的重組與改造”過程,這依賴於對智能內在邏輯的深刻理解。具備適應力的教師,不僅能夠與技術和解,更能主動學習、深刻理解技術的教育價值,最終從單純的技術使用者成長爲能夠駕馭系統、靈活調動技術、賦能教學的“轉化者”。如在實際教學中,針對智能平臺推送的練習題雖精準但題型單一、語境缺失的問題,有經驗的教師會深入分析平臺判斷學生知識漏洞的邏輯,結合課堂觀察手動調整題目結構,增加情境化、開放性題型,將複雜系統轉化爲貼近學生實際的資源配置,把算法邏輯內化爲教學決策的參考座標,進而實現技術資源向有效教學轉化。
引領力:把握教學主導權
智能技術的教育應用常以算法驅動的“最優路徑”設計和數據支持的“精準推送”建構標準化流程,其技術剛性雖能提升效率,卻潛藏着壓縮教師決策空間的風險。實質上,教師專業能力的核心價值不應停留於技術操作層面,而應突破算法模型的線性侷限,超越技術工具的功能邊界,突破數據畫像的靜態認知,統籌知識建構與素養培育。
引領力體現爲教師對教學節奏、課程設計與學生行爲的整體把握,是區別於被動執行的根本標誌。教師應在學科教學與課堂組織中主動設定目標、統籌流程、引導學生,善於洞察系統數據之外的學生真實需求、敏銳捕捉教學現場稍縱即逝的情緒變化和思維火花,並據此調整節奏、變換策略、引導生成。如在學習唐代詩人王維的《使至塞上》時,有學生被“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的畫面所震撼併發問:“古人身處荒漠,如何看待自己的命運?我們今天又該如何面對這個時代?”這一問題超出了原有的教學流程,卻正是學生情感和思維自然生髮的契機。教師可以從詩人出使邊塞的背景出發,深入探討個體在國家使命中的責任與擔當,進而聯繫新時代“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這種基於專業判斷與現場感知的教學轉向,既深化了學生對主題的理解,也推動其在情感與認知層面完成由文本解讀向價值認同的躍升,展現出算法無法替代的教育智慧。
創造力:創新教學模式
智能教學平臺的標準化設計和模塊化模板確實提升了教學的便捷性和效率,但教育從來就不是一次工業化的複製。真正具有創造力的教師,往往善於突破技術預設的結構限制、創造性整合資源且能夠高效運用技術開闢新的教學路徑。
創造力體現爲教師在教學內容與方式上的創新意識。面對智能工具提供的標準化模板和流程,教師應勇於打破結構束縛,基於學情進行教學創構,將技術轉化爲實現教育個性化、差異化的重要支撐。如在大學的思政課上,教師對平臺中原本用於考勤的“簽到”功能進行了別出心裁的改造:鼓勵學生在簽到時寫下一句話,可以是此刻的心情、一句喜歡的短語,或是對課堂內容、熱點事件的簡短迴應和評價。這一簡單舉動卻讓考勤從“冷數據”轉化爲“熱交流”,從確認“你來了嗎”轉向關切“你在想什麼”,爲原本冰冷的簽到流程注入了溫度,也爲學生提供了表達自我、連接課堂的機會。這種創造力體現在:一是教師結合學生的差異化需求,將平臺資源轉化爲個性化教學的媒介;二是通過“超預設”的教學設計,推動學生從算法式接受轉向問題導向的探究學習;三是將技術平臺轉化爲激發教學創新的開放場域。
變革力:再造教育形態
教師的專業成長不應囿於教室內部,更應積極參與技術引發的教育結構性變革,成爲制度創新的參與者和教育改革的共創者。教師的變革力,體現在他們在積極掌握技術的同時亦能重塑技術在教育中的角色並將技術引入真正服務於“人的教育”之中的綜合性能力。
變革力是教師超越課堂、參與教育改革的系統性思維與行動能力。教師不僅是技術的適應者和使用者,也應成爲課程改革的參與者、教學制度的建構者、未來教育的共同塑造者。擁有變革力的教師,需敢於跳出局部教學邏輯,積極參與課程標準制定、教研機制重構以及數字平臺的本土化設計,並善於將對育人規律的深刻洞察轉化爲推動制度創新和技術改造的實踐方案。如在教育強國建設的背景下,教師應善於將數智技術深度融入產教融合、科教融匯實踐,探索“智能+”賦能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參與設計校內外資源整合機制,助力“小課堂”與“大課堂”有機銜接;在區域或學校層面建言獻策,優化基於智能技術的教育評價改革、資源共建共享機制,切實強化教育對科技第一生產力、人才第一資源、創新第一動力的支撐作用。
(孔軍系北京聯合大學高級經濟師,孫妍系北京服裝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
《中國教育報》2025年07月24日 第03版
作者:孔軍 孫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