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體時代,如何避免大廠壟斷AI?ANP協議給出了一種解法

“過去十幾年裡,互聯網的開放性正在逐步消失。越來越多的服務、數據、用戶,被鎖定在幾個大型平臺的生態裡。協議的邊界被平臺所取代,數據也變成了平臺資產而不是網絡資源。我們不希望智能體時代重複這一切。”

近日,ANP 開源技術社區發起人常高偉在接受國際著名科學雜誌《New Scientist》採訪時指出了當前互聯網的封閉性,並擔心智能體時代將會重蹈覆轍。

目前來看,大部分 AI 協議都是由大型科技公司提出的,比如 Anthropic、Google 這些企業,他們推動了 MCP、A2A 等協議的發展,也讓更多的人看到協議對智能體的價值。但這些協議的設計,很多時候是基於他們自己的產品路徑和商業利益出發的。

常高偉認爲,這本身沒有錯 —— 商業公司有自己的考量和節奏。“但問題是,如果整個智能體互聯網的底層協議都由幾家公司來主導,那我們可能會再次走上平臺封閉化的老路。就像今天的社交平臺、應用商店、廣告系統,數據和權限越來越集中在少數大公司手裡。”

要打破這種封閉性困局,常高偉等人於 2024 年 4 月開源的 ANP(Agent Network Protocol) 提供了新路徑。

與 Anthropic 主導的 MCP、Google 推動的 A2A 不同的是,ANP 從一開始就關注智能體之間的身份認證問題。這樣一來,任何兩個智能體 —— 不管是誰開發的,來自哪家公司,都能通過標準協議完成安全的雙向身份認證。這一設計使 ANP 成爲首個真正面向開放互聯網的智能體協議。

更重要的是,ANP 由全球開發者社區共建。其發起團隊明確強調:這是一個不追求盈利的非商業化組織,成員包含極客、學者與創業者。常高偉表示,AI 不應該被壟斷,它的連接能力、協作能力,應該像空氣和水一樣,向所有人開放。ANP 通過完全開源和去中心化架構,讓智能體間的協作迴歸以協議爲中心的開放連接,打破平臺封閉化的老路和數據孤島,確保連接權回到每一個人手裡,讓互聯網重新成爲創造力的土壤,而不是流量的圍牆。

爲了在全球範圍內推動智能體協議標準化的共識與合作,ANP 開源技術社區牽頭在 W3C 發起了 "AI Agent Protocol" 社區組(Community Group)。W3C 一直是互聯網協議發展的重要推動者,從 HTTP 到 HTML,它見證並塑造了多個開放技術的誕生。

以下爲《New Scientist》雜誌採訪常高偉全文:

New Scientist:Why are protocols important to enable agentic AI?(爲什麼協議對實現 Agentic AI 至關重要?)

常高偉:想象一下,如果你讓一個 AI 去使用 Excel 表格、點開網頁、登錄郵箱,才能獲取信息,它要麼得模仿人類的鼠標操作,要麼得反覆破解界面背後的邏輯。這種方式其實非常不自然 ——AI 並不擅長使用爲 "人類" 設計的軟件,它更擅長的是直接處理數據。

從這個角度看,我們其實應該反過來思考:讓數據爲 AI 所用,而不是讓 AI 學着像人那樣 "用工具"。這就需要一種標準方式,把數據、身份、能力、安全都打包好,直接交給智能體使用。這種 "標準方式",就是協議。協議是承載數據,最好的容器。

我認爲這纔是協議爲什麼對 AI 如此重要的最根本的原因。

但協議的重要性不單單體現在讓 AI 與數字世界交互,更重要的是,它會推動 Agentic web 的到來。

Agentic Web,我們可以把它簡單理解爲 " 爲 AI 而設計的下一代互聯網 "。

在今天的 Web 世界裡,網頁是給人看的,數據往往被封裝在前端頁面中,只有人類點擊、滑動、輸入後,背後的系統纔會做出響應。這種設計模式是典型的 "人機交互優先"。

但 Agentic Web 的出發點不同:它是爲 AI 與 AI 的交互而構建的。在 Agentic Web 中,智能體將成爲第一公民 —— 他們是互聯網中最重要的參與者,智能體之間相互協作,幫助人類完成繁瑣、複雜的任務。

支撐這種協作的關鍵工具,正是智能體協議。協議將成爲 Agentic Web 的基礎設施,它不僅定義了身份、通信、能力調用等核心機制,還讓來自不同平臺、不同組織、不同個人的智能體能夠自由連接與協作。無論一個智能體屬於哪個公司或個人,只要遵循相同的協議,它就能融入這個新型網絡。

這將徹底改變現有互聯網的格局。Agentic Web 有潛力打破今天由平臺主導的數據孤島,實現真正開放、互聯、去中心化的網絡結構,爲下一代互聯網打開新的可能性。

New Scientist:Who has been developing these protocols so far?(到目前爲止,這些協議都是由誰在開發的?)

常高偉:目前全球有十幾個智能體相關的協議項目,有些是由科技巨頭主導,有些是由開源社區或小公司推動。

第一個是 MCP(Model Context Protocol),這個是由 Anthropic 推動的。Anthropic 是 OpenAI 的主要對手之一,他們覺得大模型光靠預訓練是不夠的,還得 "實時連上工具",才能真正解決問題。MCP 就像是一個標準接口,讓模型可以安全、統一地調用外部系統,比如搜索、數據庫、插件等。現在包括微軟、OpenAI、谷歌、亞馬遜等都在支持這個協議。

第二個是 A2A(Agent-to-Agent Protocol),這是 Google 推出來的,重點不是模型和工具的連接,而是 "智能體和智能體之間怎麼說話"。比如一個智能體說 "我不會訂機票",另一個說 "我來幫你",A2A 定義了這背後的語言和流程。目前還在早期階段,但被不少開發者看好,尤其適合企業內部多個 AI 系統之間的互聯。

第三個是 ANP(Agent Network Protocol),這是由我們開源社區發起的項目,也是目前全球最早關注 "去中心化智能體通信" 的協議,我們研究這個領域比 MCP 和 A2A 更早。我們希望構建一個安全、高效、開放的智能體互聯網,在這個網絡中,所有的智能體都將不受大型互聯網平臺的限制,相互之間都可以進行通信與協作。

MCP 關注的是模型如何連接到工具和資源,A2A 解決的問題是智能體如何在企業內部進行連接與協作,ANP 解決的問題是智能體在互聯網上如何進行連接與協作。

除此之外,還有其他一些協議,比如 Cisco 旗下的 AGNTCY 社區主導的 Agent Connect Protocol,IBM Research 主導的 Agent Communication Protocol,以及一些研究機構的項目比如 agora protocol,他們都有不同的技術路線。

我這裡有幾篇智能體協議相關的 paper:

New Scientist:What are the issues with them and why do we need this version?(它們存在哪些問題?爲什麼我們需要這個版本?)

常高偉:其實我們在 2024 年 4 月就啓動了 ANP 這個開源項目,那個時候還沒有 MCP,也沒有 A2A。我們是最早一批真正從 "智能體協作" 角度出發,來思考協議應該怎麼設計的團隊。

當時我們就有一個很強的直覺:協議會是智能體之間協作的關鍵基礎設施。於是我們去研究了很多現有協議,包括 HTTP/HTML,發現它們本質上都是爲 "人 - 網頁" 交互設計的,不適用於 "智能體 - 智能體" 的通信。比如說:

兩個智能體怎麼發現彼此?

如何互相認證身份、交換數據?

通信過程中如何保證安全性和隱私?

現有的協議在這些方面幾乎是空白的。

帶着這些問題,我們設計了 ANP。它從一開始就關注智能體之間的身份認證問題,我們希望任何兩個智能體,不管是誰開發的,來自哪家公司,都能通過標準協議完成安全的雙向身份認證。這一點,其實是我們和 MCP、A2A 最大的差異之一。

我們常常用 "email 模式" 來比喻 ANP 的身份體系:只要你有一個 "智能體地址",你就能跟全世界的智能體建立聯繫。這跟 MCP、 A2A 那種比較中心化方式不太一樣,我認爲 MCP 和 A2A 其實並沒有很好的解決智能體的身份問題,特別是智能體在互聯網上的身份問題。

在架構層面上,ANP 和 MCP 也有很大的區別。MCP 是典型的客戶端 - 服務器架構(Client-Server),也就是說智能體要主動連接服務端,服務端是不能主動發起連接的。它更像一種 "單向調用"。

而 ANP 是一個真正的點對點架構(Peer-to-Peer),任何兩個智能體之間都可以對等地通信、交互。這種設計更符合未來智能體之間頻繁互動、協同執行任務的需求。

至於和 A2A 的差異,我們認爲最重要的一點是:A2A 是基於任務傳遞的協作機制。一個智能體把一個 "任務包" 交給另一個智能體去執行。這種模式在企業內部還好,但放到開放的互聯網環境中就會遇到隱私和權限的問題。比如說,我想訂酒店,用 A2A 的方式,我可能要在任務中告訴對方智能體我喜歡什麼、不喜歡什麼,這種個人偏好數據一旦傳出去,就存在泄露的風險。

而 ANP 在設計之初就考慮了 "智能體在互聯網中協作" 這一複雜現實場景,ANP 採用的是一種 Linked-data 的方案,可以將智能體對外公開信息編織成一個數據網絡,一個智能體可以像爬蟲一樣將另外一個智能體的信息爬取下來,然後在本地進行分析與決策,從而避免用戶的隱私泄漏。

總體來說,ANP 是一個非常有創造力、非常獨特的嘗試,它不是對現有協議的小修小補,而是從底層重新出發,真正爲 "智能體互聯網" 準備的協議。

New Scientist:How important is it that we have protocols developed outside of big tech companies?(由大科技公司之外的組織制定協議有多重要?)

常高偉:這是一個非常關鍵的問題。我們現在看到的很多 AI 協議,確實是由大型科技公司提出的,比如 Anthropic、Google 這些企業,他們推動了 MCP、A2A 等協議的發展,也讓更多的人看到協議對智能體的價值。但我們也需要看到,這些協議的設計,很多時候是基於他們自己的產品路徑和商業利益出發的。

這本身沒有錯 —— 商業公司有自己的考量和節奏。但問題是,如果整個智能體互聯網的底層協議都由幾家公司來主導,那我們可能會再次走上 "平臺封閉化" 的老路。就像今天的社交平臺、應用商店、廣告系統,數據和權限越來越集中在少數大公司手裡。

我們不希望 "智能體互聯網" 成爲另一個 "數據孤島聯盟"。如果我們真的相信 AI 是一項改變人類社會的重要技術,那就更需要有一個開放、中立的社區來推動協議的設計,確保它的未來是屬於每個人的,而不是某幾家公司的。

這也是我們發起 ANP 開源社區的初衷,我們有自己的理念,我們希望自己的理念能夠實現。

ANP 社區非常特別,它不是一個傳統意義上的商業團隊,它完全是一個不追求盈利的非商業化組織。我們來自各個方向 —— 有極客、有創業者、有學者,大部分都是對未來充滿熱情的理想主義者。大家聚在一起,是因爲共同相信:AI 不應該被壟斷,它的連接能力、協作能力,應該像空氣和水一樣,向所有人開放。

同時我們也意識到,光靠一個社區的努力是不夠的,還需要在全球範圍內推動標準化的共識與合作。這也是爲什麼我們牽頭在 W3C 發起了 "AI Agent Protocol" 社區組(Community Group)。

W3C 一直是互聯網協議發展的重要推動者,從 HTTP 到 HTML,它見證並塑造了多個開放技術的誕生。它是一箇中立、開放、面向全球的標準化組織,不屬於任何一家公司,也不服務於某個商業利益集團。

我們相信,在 W3C 這樣的國際平臺上推動 Agent 協議的討論,有助於吸引全球更多開發者、研究者、公司和組織共同參與,真正形成一個開放、協作、可信的技術生態。這也與我們在 ANP 社區裡的初心是一致的:協議不應該屬於某家公司,它應該屬於整個智能體社會。

New Scientist:What do you hope the protocol will provide?(你希望這個協議能帶來什麼?)

常高偉:這個問題其實也是我們做這個協議的初衷。

我們一直堅信一個非常古老但至今依然重要的互聯網信條:連接即權力(Connection is Power)。只要一個人能夠自由地連接到工具、連接到他人、連接到信息,他就具備改變世界的能力。這就是互聯網最初帶給我們的力量 —— 讓一個普通人也能撬動整個系統。

但我們也看到,過去十幾年裡,互聯網的 "開放性" 正在逐步喪失。越來越多的服務、數據、用戶,被鎖定在幾個大型平臺的生態裡。協議的邊界被平臺所取代,數據也變成了 "平臺資產" 而不是 "網絡資源"。

我們不希望智能體時代重複這一切。

ANP 想要實現的,是讓未來的智能體互聯網,從以平臺爲中心的封閉生態,迴歸到 "以協議爲中心" 的開放連接。它不依賴某個平臺,不綁定某個技術棧,只要你遵循這個協議,無論你是誰、你在哪、你由誰開發,你的智能體都能被識別、被發現、被調用,真正融入這個網絡。

在這樣的網絡裡,智能體不僅是信息的接收者,還是服務的提供者;不是被平臺分發的 "插件",而是彼此對等的節點,可以自由協作、交易、共享能力。這意味着任何一個開發者,只要有想法和能力,就可以進入這個生態,而不必依賴大公司賦權。

這也是我們特別在意 "非封閉、非壟斷" 的原因。我們希望 AI 技術的紅利能夠真正普惠全球,而不是被少數平臺控制。我們也相信,一個真正開放的智能體互聯網,會比封閉平臺更有活力,會誕生出更多天馬行空的創意與合作。

所以,如果你問我,我們希望 ANP 這個協議帶來什麼?

那就是:讓智能體的連接權利回到每一個人手裡,讓互聯網重新成爲創造力的土壤,而不是流量的圍牆。

New Scientist:What's the next step? Will the W3C choose a "winner"? How long does this process usually take?(下一步是什麼?W3C 會選出一個 "勝出者" 嗎?這個過程通常需要多久?)

常高偉:感謝這個很好的問題。如果您指的是我們在 W3C 的下一步工作,我需要坦誠地說,我們之前主要關注 W3C 相關的技術標準,但並沒有深度參與到標準制定的具體流程中。因此,對於標準制定的週期以及一些未知問題的解決時間,我們目前還不能給出確切的判斷。但我們希望能在 W3C 這個平臺上全力推進標準的制定和行業共識的形成。

關於 "勝出者" 這個話題,我想澄清一點:W3C 是一個致力於制定開放標準(Royalty-free)的組織,標準的制定是建立在整個行業共識基礎上的。我們選擇來到這裡,正是看重這一點。我們的目標是做好一個智能體交互的協議標準,我們希望聽取更多意見來打磨一個優秀的行業協議,並不希望也不打算與誰競爭。實際上,在我們創立社區組之初,W3C 智能體相關的工作組已經發出了聯絡邀請,希望共同協作,這也正是我們期望看到的。

New Scientist:You are both proposing the protocol and serving as the group chair—doesn't that pose a conflict of interest? (你本人既提出協議,又擔任小組主席,這是否存在利益衝突?)

常高偉:這是一個很重要的問題。首先,我想強調 ANP 社區是一個開放中立、非盈利性的社區, ANP 協議 本身是完全開源的,我們非常願意與其他協議項目共同探索,最終落地成爲一個具有行業共識的標準協議。從我們開始探索協議設計之初,我們就希望能夠聽取最廣泛的意見。

擔任小組主席的角色與我們 ANP 以及 W3C 的願景是完全一致的。我們希望匯聚來自不同行業、不同國家的聲音,共同推進一個適合全人類的、具有共識基礎的標準。從這個角度看,不僅不存在利益衝突,更準確地說,我們實際上並沒有什麼商業利益考量 —— 無論是 W3C 社區組還是 ANP 都是如此。如果非要說有什麼 "利益" 的話,那就是我們希望實現 Agentic Web 這一技術願景。

W3C 有着 "Web for All" 的願景,我們也願意在這一願景基礎上推進 Agentic Web 的實現,所以這些目標之間並不衝突,而是相互促進的。

New Scientist:What happens if the big tech companies ultimately decide to adopt their own protocols? (如果大型科技公司最終決定採用自己的協議,會發生什麼?)

常高偉:如果大型科技公司願意採用我們的協議,那當然是非常好的結果。我們對自己的協議方案很有信心,相信它能夠解決他們在智能體互聯和協作方面遇到的關鍵問題。我們也非常願意配合大公司來推進協議的實際落地應用。

當然,我們更歡迎大公司能夠參與到我們協議的制定和優化過程中來。我們是開源開放的,我們的最終目的是實現 Agentic Web 這一願景,而不是推廣某一份特定的協議或標準。如果通過開放合作能夠產生更好的解決方案,我們完全支持這樣的結果。

歸根結底,我們關注的是整個智能體生態的健康發展,而不是某個特定協議的 "勝負"。

New Scientist:Can we provide some examples of successful or failed standardization efforts led by the W3C in recent years? (我們能否提供一些近年來 W3C 推行標準時成功或失敗的案例?)

常高偉:正如我在第一個問題中提到的,這是我第一次深度參與 W3C 的標準制定工作,這個問題可能需要站在 W3C 工作人員的角度來回答,我很難給出權威的答案。

但從我個人的理解來看:正如我們選擇 W3C 的原因一樣,這裡是一個開放的標準組織。如果某個領域存在真實需求,自然會有相關的羣體來制定或推進相應的標準。所以在我的概念裡,這個過程不存在簡單的 "成功" 或 "失敗"。如果一份標準被某個社羣制定出來,那這份標準對他們來說就是有意義和價值的;如果一份標準後來被其他標準所替代,這說明技術的變革和迭代在發生,而這本身就是技術發展中一直在發生的自然過程。

重要的是保持開放的心態,讓最好的技術方案在公開、透明的環境中得到充分討論和驗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