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教實踐進行時|以“產”爲先,重慶破解“校熱企冷”困局
工人日報-中工網記者 李國
閱讀提示
隨着產教融合全面深化,重慶產教融合模式不斷豐富,已經發展到包括職業教育集團(聯盟)、產教融合型企業、現代產業學院、行業產教融合共同體和市域產教聯合體等多種模式。
“同學們,請打開編程終端,今天我們將以‘智能物流調度算法’爲案例,拆解Python與C++的協同邏輯。”近日,在重慶智能工程職業學院的階梯教室內,“AI智教授”悄然融入日常教學,以常態化的創新實踐,構建起一幅人機共教、虛實共生的生動教育圖景。
重慶職業教育以“提質領跑”爲底色,構建起中高本縱向貫通的職業教育體系,職業院校學生升學比例達到70%以上,職業教育專業設置與區域重點產業匹配度達到88%,爲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新一代電子信息製造業等產業集羣輸送了大量高技能人才。
儘管如此,記者在採訪中發現,學校與企業合作“一頭熱,一頭冷”的現象依然存在,產教融合推進過程中表現出學校積極性高、熱心參與,而一些企業卻持冷靜觀望的態度。受訪專家認爲,職業教育的高質量發展,離不開頂層設計的政策引領與制度保障。重慶需要以“高位推動、補短提質、特色發展、改革創新”爲筆墨,傾力描繪產教融合新畫卷。
產教融合應以“產”爲先
記者從重慶智能工程職業學院瞭解到,該校深耕人工智能和大模型領域,相繼發佈“AI崗學通平臺”“鴻蒙智能汽車感知實訓平臺”“鯤鵬心理健康驛站”等標誌性科研成果,形成覆蓋智能製造、智慧醫療、智能網聯等領域的“AI+”產品矩陣,在30餘家企業產業化應用,實現“以研促教、以產哺學”新範式。
近年來,隨着產教融合全面深化,重慶產教融合模式不斷豐富,已經發展到包括職業教育集團(聯盟)、產教融合型企業、現代產業學院、行業產教融合共同體和市域產教聯合體等多種模式。
“在產教融合方面,重慶還存在人才鏈與產業鏈匹配度待提升、校企合作深度與廣度不足、資源整合與共享存在障礙等問題。”重慶海聯職業技術學院理事長吳睫說,產教融合以“產”爲先,企業因其能精準把握市場人才需求、提供實踐資源與師資支持、推動創新及成果轉化,是產教融合提質見效以及促進產業發展的重要力量。
吳睫認爲,作爲西部地區的教育重鎮和全國工業重鎮,重慶高度重視產教融合,先後出臺了一系列支持職業教育和產教融合的政策措施。在教育AI的“能力覺醒”浪潮中,重慶還需要進一步細化和落實產教融合激勵政策,深化“引企入教”改革,加大對企業的激勵力度。政府應出臺更多針對企業參與產教融合的稅收優惠、財政補貼政策等,降低企業參與成本,提高其積極性。
推動校企人才雙向流動
“產業在發展,對技能人才有新的需求,職業院校必須與時俱進。”重慶市璧山職業教育中心黨委書記陳國慶告訴記者,學校將企業最先進的生產場景,一比一“搬”到了實訓中心裡,讓學生能夠學到與時俱進的新技術,在就業時可以實現從“校門”到“廠門”的無縫銜接。
重慶忽米網絡科技有限公司CEO鞏書凱建議,重慶應大力推動校企共建產業學院、“雙基地”、產教融合實訓基地等,鼓勵實體化運作職教集團。鼓勵本土工業互聯網企業參與職業教育課程開發,結合實際生產需求,設計符合工業互聯網發展的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推動企業與職業院校共同開展教學改革,引入企業實際案例和項目,提升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思維。實施“雙導師”特聘計劃,支持企業爲職業院校教師提供培訓,推動校企人才雙向流動,提升教師的實踐教學能力和企業實際工作經驗,完善教師在職培訓和企業實踐制度。
據悉,除了先進的實訓設備,重慶市璧山職業教育中心還通過“名師名匠”引培計劃,實施“產業導師”特聘計劃,培養教學名師、專業帶頭人,牽頭青年骨幹和兼職教師共同組建模塊化、結構化學科教學團隊,確保師資隊伍視野始終聚焦行業最前沿,進而能夠向學生傳遞行業新趨勢、新模式、新技術、新應用。如今,學校現有270餘名教師中,一大半是“雙師型”教師。
人才培養與產業升級協同進步
4月17日,全國車路雲一體化行業產教融合共同體成立大會在重慶交通職業學院召開。重慶交通大學黨委副書記張銘表示,共同體專注於智能駕駛、車路雲協同等前沿技術領域,通過建立產教供需對接平臺,旨在促進技術研發、標準制定、人才培養與產業升級的協同進步。
記者在重慶交通職業學院看到,學校通過構建“虛擬與現實交融、技術與人文共生”的教育新範式,不僅破解了傳統職業教育“看不見、進不去、動不了、難再現”的四大痛點,還構建起了“教育鏈—人才鏈—產業鏈—創新鏈”四鏈融合的生態體系。讓技術技能學習突破時空限制,也讓每個學生都能在數字賦能中實現“適性成長”,成長爲具有數字素養的複合型人才。
“職業教育一頭連着教育、一頭連着產業,產教融合是其本質特徵,也是最大優勢。”陳國慶說,學校以服務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爲着力點,廣泛調研瞭解轄區內產業結構、用工需求等,着力深化校企合作育人,同重慶高新技術產業研究院有限責任公司、辰致(重慶)制動系統有限公司等圍繞新能源汽車、智能裝備產業人才培養簽訂了6個協議。
“完善產教融合,建立健全的體制機制尤爲重要。”吳睫建議說,重慶需要完善質量評估機制,構建質量評估指標體系,建立質量評估制度,從而指導和促進產教融合高質量發展。同時,建立產教融合政策執行評估機制,定期對產教融合政策法規實施情況進行評估,以確保政策法規得到有效實施。
來源:中工網-工人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