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教實踐進行時|把工匠精神刻進學生的職業基因中
工人日報-中工網記者 葉小鐘 通訊員 鄭春欣
閱讀提示
廣州市公用事業技師學院構建起“精神引領—技能傳授—職業成長”的全鏈條育人生態,通過“勞模工匠進校園”“優秀畢業生返校”等活動,讓工匠精神成爲青年成長的燈塔。
近日,在廣州市公用事業技師學院的禮堂內,當陳偉霖走上宣講臺時,全場師生的目光聚焦在這位從普通技工成長爲國家級技能大師的奮鬥者身上。
“技能是立身之本,堅持是成功之鑰。”陳偉霖的這句話深深觸動了在場的學生。他用樸實的話語講述着攻克技術難關的日日夜夜,分享着鑽研較真的執着,回憶着獲得行業認可時的滾燙初心。他語重心長地寄語學生:“只要腳踏實地,每個人都能在平凡的崗位上綻放光彩。”
如何讓工匠精神成爲青年成長的燈塔?廣州市公用事業技師學院構建起“精神引領—技能傳授—職業成長”的全鏈條育人生態,通過“勞模工匠進校園”“優秀畢業生返校”等活動,讓工匠精神滲透到學生的職業基因中。
以勞模奮鬥故事詮釋工匠精神
在廣州市公用事業技師學院舉辦的勞模進校園活動中,張光嚴從創新的角度爲學生們打開視野。作爲交通領域的技術革新先鋒,張光嚴主導研發了智能調度系統和新能源車輛關鍵技術。在宣講中,張光嚴展示了一張佈滿摺痕的圖紙——那是他和他的團隊設計的初版方案,經歷了37次修改才最終定型。
“真正的工匠精神,是在傳承中創新,在創新中堅守。”張光嚴強調,技術發展日新月異,但唯有將傳統工藝與現代科技融合,才能實現真正的突破。
勞模們的宣講不僅是故事的分享,更是價值觀的傳遞。全國勞動模範林小江來自廣州燃氣集團,他用17年如一日的堅守詮釋了“執着”二字。他帶領團隊用雙腳丈量出廣州首份燃氣管線地圖,創新搶險方法,實現燃氣搶修零事故的奇蹟。
面對學生“如何在枯燥的工作中堅持”的問題,林小江回答:“每一次搶修成功,都是對生命的守護。這種責任感讓我從未覺得平凡。”這種將職業使命融入生命的態度,讓學生們深刻理解了工匠精神的崇高內涵。
“勞模精神是職業教育的精神脊樑,是青年學子逐夢路上的璀璨星辰。”廣州市公用事業技師學院工會主席樑峰表示,勞模們的故事如同一盞明燈,照亮了學生們對技能報國的認知:真正的工匠精神,是精益求精的技術追求,是甘於寂寞的執着堅守,更是心懷家國的責任擔當。
以匠人之心雕琢未來
學生的轉變印證了榜樣的力量——它不僅是理念的傳遞,更是行動的火種,這種精神深層次地改變了學生們的學習態度。
學院老師反饋,在實訓車間,以往抱怨訓練枯燥的學生開始主動加練,“以前很多學生覺得擰螺絲沒技術含量,但伍炳敬勞模的一句‘34年如一日做好每一顆螺絲,纔是真正的工匠’能讓學生們充滿幹勁”。
更令人振奮的是,工匠精神正在學生中形成“傳幫帶”的良性循環。當李華濤站在增城區中心小學的國旗下,向孩子們講述自己從技校生到世界技能大賽銅牌得主的蛻變歷程時,他的眼中閃爍着堅定的光芒。而這份光芒,正是他在廣州市公用事業技師學院求學時被點燃的。
在廣州市公用事業技師學院求學的過程中,李華濤遇到了很多優秀的老師和志同道合的同學,潛移默化間,他心中悄然種下工匠精神的火種。李華濤表示,每當想放棄時便會想起學院優秀前輩和同學們“咬牙堅持與永不言棄”的那股拼搏勁頭,正是這種精神支撐他一路從省賽金牌走到世賽領獎臺。
李華濤獲獎後來到增城區中心小學,以《以技能逐夢,繪多彩人生》爲主題講述其奮鬥故事,展現新一代的工匠精神。
“希望你們在成長的道路上,不要害怕困難,不要輕視自己的任何一項興趣愛好。也許你現在喜歡畫畫,也許熱愛編程,或者對機械維修充滿熱情,這些都是你未來可能發展的方向。只要你們敢於嘗試,勇於堅持,就一定能在自己所熱愛的領域中取得優異的成績。”李華濤說。
校企協同育人搭建廣闊舞臺
在“匠心築夢·榜樣領航”勞模工匠進校園活動中,廣州市公用事業技師學院爲“國家級陳偉霖大師工作室”和“張光嚴工匠創新工作室”舉行了授牌儀式,標誌校企協同育人開啓新的征程。
這兩個工作室如同雙引擎,驅動着職業教育與產業發展同頻共振,爲學校培養“精工藝、善創新、有擔當”的高技能人才搭建起廣闊舞臺。
爲打破傳統職業教育與產業需求的壁壘,該學院構建了“一核二元三師”工學一體化培養體系。以“爲黨育人、爲國育才”爲核心,學院與企業共同擔任育人主體,組建由專業導師、思政導師和企業導師構成的“三師隊伍”。
該學院的校企合作注重長效機制建設。與廣州燃氣集團合作四十餘年來,雙方共建了“勞模工匠創新工作室”“技能競賽集訓基地”等平臺,開發了校企融合課程,並聘請六位企業勞模工匠擔任企業導師。
廣州燃氣集團黨委副書記詹高傑表示,“這種深度合作讓我們的人才培養從‘輸血’變爲‘造血’。”
“我們要讓工匠精神不僅停留在課堂,更要滲透到學生的職業基因中。”廣州市公用事業技師學院專職黨委副書記陳蘋表示。通過校企協同育人,廣州市公用事業技師學院證明了職業教育與產業發展同頻共振的可能。在這裡,工匠精神不僅是口號,更是融入血脈的行動準則;校企合作不僅是機制,更是成就學生、服務社會的堅實橋樑。
來源:中工網-工人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