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場達人-童敏哲十年轉型 醫院經營青出於藍

童綜合醫療社團法人-童綜合醫院總院長童敏哲。圖/童敏哲提供

達人小檔案--童綜合醫院總院長童敏哲

身爲醫師世家第二代的童綜合醫療社團法人-童綜合醫院總院長童敏哲,曾任職臺北榮總,不僅強調「十年轉型」及「健康促進」是該院醫療發展的根基,並重視預防醫學,因醫院規模擴大,服務範圍也變大,員工數從早期的3位,迄今已增至逾3,100位,頗有「青出於藍而勝於藍」的經營表現。

回首來路時,童敏哲畢業於高雄醫學大學學士後醫系,及臺北醫學大學臨牀醫學研究所博士班。童敏哲說,父親童瑞欽,國防醫學院畢業後,爲回饋鄉里,1971年創立「沙鹿童醫院」,當時3位員工,包含其父親、母親及1位護士,那時,他只有5歲。

童敏哲曾於臺北榮民總醫院,完成泌尿科專科醫師訓練,並擔任主治醫師,2003年在童綜合醫院服務迄今,他任職副院長與院長的總年資達15年,擔任總院長年資三年。

童敏哲2011年擔任該醫院外科部及泌尿科主任,2013年還遠赴韓國進修達文西手術訓練,至今他所帶領的達文西團隊手術,已超過4,000例,專長治療各種疑難雜症的泌尿腫瘤、達文西機械手臂手術、攝護腺肥大、尿路結石,以及男性不孕症,儼然成爲父親童瑞欽用心栽培的接班人。

童敏哲說,父親童瑞欽成立「沙鹿童醫院」,當時沒有高速公路,醫院位處臺一縱貫線附近,都治療救護車護送的外傷病人。

1994、1995年間,他父親童瑞欽的兄弟們建議,要蓋新院區,童瑞欽認爲,要後繼有人承接經營,纔可設立一處新醫院。

當時,臺中海線人口數,包括沙鹿、龍井、梧棲和清水人口,才20幾萬人,因病人不夠多,要支撐大型醫院,是很困難,因此,還要靠外地的病患就醫支撐;如今,臺中海線沙鹿、龍井、梧棲和清水人口總數逾33萬人,可支撐大型醫院營運所需的人口數。

醫院有十年的轉型,梧棲院區服務範圍愈來愈大,以前交通不便,造就外傷的醫療服務,但交通方便後,民衆會到大醫院救醫,所以,醫院要發展「特色醫院」,像急、重症醫療服務及尖端治療或手術等醫療服務,如今,童綜合醫院(梧棲、沙鹿院區),愈做愈大,已奠定目前醫療規模。

值得一提的是,2005年發生「邱小妹事件」,因受虐送醫,卻遭到臺北的醫院拒於門外,成爲「醫療人球」,被迫轉送到遠在200多公里外的童綜合醫院,民衆才知道臺中海線,有一家大醫院。

醫療生涯,他在中榮服務約二年,其餘都在臺北榮總服務,童綜合醫院現在主治醫師約有300多人,來自中榮與北榮共約100人,佔三分之一強,凸顯童綜合醫院的醫師羣陣容堅強。童敏哲透露,童綜合醫院外科、急診醫師還去念碩、博士,對於很多年輕的住院醫生,醫院也會鼓勵外訓,包括接受臺大、三軍總醫院、臺北榮總,以及臺中榮總等建教合作單位,受訓長達一年,因爲人才本來就是互通。

尤其,教育要投資,未來可回饋給醫院,因醫師羣的醫術棒,醫院就棒,而不是隻靠醫院老闆的用心經營而已。

童綜合醫院不僅榮獲國際醫療評鑑認證,童敏哲也榮獲中華民國第30屆中部地區傑出經理獎,猶如對他長年行醫,給予肯定。

達人座右銘

心存善念,與人爲善,福報自來。

童綜合醫院總院長童敏哲承襲父祖輩的懸壺濟世信念,迄今秉持「不分貴賤、救人第一」做法,未來也將繼續「以病人爲中心」服務宗旨,成爲世界公民最信賴的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