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敏哲敢衝第一「不轉型就等死」
走過半世紀的童綜合醫院,從一家中部海線偏鄉醫院,一步步成爲微創、國際醫療、智慧醫療的領先者。第2代童敏哲6月正式接班,堅信「愈領先愈要投資,否則不如不要了。」(圖/財訊提供)
在童綜合醫院的紀錄片中,一張張泛黃的照片,記錄着1971年創立初期偏鄉小診所的模樣。走過半世紀,這家位於臺中海線的區域醫院,已經在臺灣微創手術、國際醫療、智慧醫療佔有顯著的地位。根據《財訊》雙週刊報導,今年6月,總院長童敏哲再接下「童綜合醫療社團法人」董事長一職,正式完成第2代接班。
父親的打球哲學 漸進傳承 每次4小時談心
「我爸爸是一位極具智慧的人,是他讓我心甘情願走上醫療一途,也是他的智慧讓家族齊心經營醫院,股份與傳承都沒有紛爭。」童敏哲的父親童瑞欽是醫院創辦人,童敏哲大學念藥學系,原本抗拒追隨父親的腳步,腦袋想的是出國發展,卻因父親的一套「打球哲學」而徹底改變。
童敏哲回憶,父親希望他繼承衣鉢,但不躁進;他先讓童敏哲藥學系畢業後出國散心、念預備醫科,然後大約每一兩個月就赴美看兒子,每次都拉着他去打高爾夫球。「講話兒子不一定會聽,但打球4小時,就我們兩個,我跑不掉呀!」童敏哲對父親的打球哲學相當佩服,從創業理念談到社會責任,「漸漸地,我從抗拒到接受,再到欣然接受。」
後來童敏哲回臺灣唸完學士後醫學系,父親再教他:經營醫院第1要有人脈,第2要有高超的技術。「他說自己在鄉下開業,每次有事都要去臺北榮總求人來幫忙,你自己去認識人,就可以把人脈帶回來。」所以,童敏哲在2008年回到童綜合醫院前,都在榮總體系訓練,走的是外科部的泌尿專科。
童瑞欽的另一個高明之處,是2007年創區域醫院之先,將童綜合醫院改製爲「社團法人」,設董事會解決傳承的問題。《財訊》採訪得知,當時童瑞欽身體已開始走下坡,「爸爸把兄弟全部叫來,將日後接班的事交代得很清楚,也找律師讓大家簽名。」童敏哲說父親這個舉動很睿智,因此從沒有家族紛爭。
2010年童瑞欽過世後,童敏哲與前董事長、4叔童瑞年醫師合作,15年間打造出多項特色醫療,達文西手術就是其中一項特色。醫界私下形容,童綜合醫院就像是達文西設備的超級業務員,只要童綜合採購,其他醫院就會產生「鮎魚效應」的良性競爭。今年8月,臺大醫院引進達文西最新的單孔手術系統,院長餘忠仁也大方表示,臺灣第一臺是童綜合醫院所採購。
(更多精彩內容,詳見《財訊》雙週刊74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