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包/花蓮光復鄉堰塞湖潰決「如1水庫灌入市區」 關鍵2個月時間軸曝

花蓮馬太鞍溪堰塞湖23日下午2時50分壩頂溢流,空拍畫面只見馬太鞍溪橋的橋體已斷成數截,被大水衝到溪邊,僅留下橋墩孤立在洪流中。圖/花蓮縣政府提供

樺加沙颱風帶來豪雨,花蓮光復鄉馬太鞍溪堰塞湖下午壩頂溢流潰決,洪水與土石瞬間傾瀉,導致市區一樓幾乎滅頂,2人死亡、30人失聯、逾200人通報受困。這座堰塞湖於7月成形只有短短2個月,且規模龐大,高度約200公尺、湖面面積達140公頃、滿水位蓄水量可達9100萬立方公尺,相當於一座南化水庫,潰決所釋放的能量足以摧毀整個下游市區。

馬太鞍溪堰塞湖潰決時間軸

馬太鞍堰塞湖潰決概要

9月23日下午14:50,花蓮縣光復鄉馬太鞍溪上游堰塞湖發生壩頂溢流並潰決。大量水體與土石傾瀉而下,短時間內衝破堤防並灌入市區,造成嚴重淹水與毀損。光復市區多處房屋一樓幾乎滅頂,公共設施與商店遭洪水沖毀,形成近年花蓮最嚴峻的災害之一。

農業部表示,今下午2時30分馬太鞍溪堰塞湖水位計監測高程開始呈下降趨勢,2時20分至3時30分水位高程下降33公尺,蓄水量減少3700萬公噸,依下游洪水狀況,評估約流出6000萬公噸蓄水,堰塞湖剩餘水量約3100萬噸。

災情與人員狀況

潰決後洪水迅速涌入市區,許多住戶、商店與車輛包含軍卡被沖走或受困。晚間19時統計已知:全臺2人死亡(光復鄉,55歲周男、80歲黃男)、28人受傷、30人失聯,並有逾200人受困等待救援。多處斷水斷電,居民僅能找高處避難或等待撤離。

堰塞湖形成原因

事件可追溯至去(2024)年0403強震與今(2025)年7月帕薇颱風。地震造成山體鬆動,加上臺風豪雨引發大規模土石崩塌,阻塞馬太鞍溪上游河道,形成天然壩體與堰塞湖。之後兩個月降雨不斷,水位持續升高,最終超越壩體承受極限。

爲何花蓮災情格外嚴重?

花蓮屬地震、豪雨頻仍區域,地質脆弱,崩塌頻率高。這次災情特別嚴重,原因包括:地震后土層鬆散,壩體結構不穩;堰塞湖規模龐大;連續降雨導致水量快速累積;市區鄰近溪流出水口,防洪設施難以承受洪峰。這些因素疊加,導致災情規模超乎以往。

光復鄉是否成爲「小林村翻版」?

2009年八八風災時,高雄小林村因堰塞湖潰決滅村,造成400多人罹難。光復鄉此次災情引發相似聯想。雖然地理條件與規模不同,但光復市區的低窪、人口集中與短時間洪峰侵襲,使得災害型態與小林村相近,凸顯臺灣對「堰塞湖風險」的長期忽視。

堰塞湖潰堤的必然風險

堰塞湖的壩體是天然崩塌物,結構鬆散、不具人工工程的穩固性。一旦降雨過量或水位超標,壩頂溢流就會侵蝕壩體,加速潰決。由於水量集中、釋放迅速,下游居民通常僅有極短時間應變,這使堰塞湖成爲山區最危險的潛在災害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