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包/AI 熱潮是奇蹟還是曇花一現 人工智慧將重蹈達康泡沫的老路?
在人工智慧(AI)浪潮席捲全球的當下,泡沫化的隱憂正悄然浮現。路透
在數十年前,人工智慧還只是存在於科幻作品中的幻想,在OpenAI問世後,AI產業以其爲首如雨後春筍般冒出,各行各業的人們即使不在科技業工作,也受益於各種AI工具的幫助。《經濟日報》整理相關資訊,帶您瞭解AI帶動的產業擴張、股市狂潮是經濟與科技的奇蹟,還是過熱的泡沫化?
在人工智慧(AI)浪潮席捲全球的當下,一股隱憂正悄然浮現:這場科技狂歡是否已步入泡沫化階段?
OpenAI執行長山姆·奧特曼(Sam Altman)近期公開示警,投資人對AI的熱情可能過頭,有人將蒙受鉅額損失。這番言論不僅震動市場,也引發業界對AI產業是否重蹈2000年達康泡沫覆轍的討論。科技業老將、AZ-VC創辦人兼管理合夥人塞爾比(Jack Selby)更直言,AI熱潮可能釀成民間科技投資史上最大泡沫,初創企業估值恐面臨大幅修正。
然而,儘管泡沫疑雲籠罩,全球科技巨頭如NVIDIA、Microsoft和Alphabet等公司仍持續壯大,資本支出規模屢創新高,從五年前不到1,000億美元,暴增至今年將近3,000億美元。美國創投市場里約有三分之二的投資案與AI或機器學習有關。
今年AI基礎設施投資已達至少4,000億美元,驅動全球經濟與股市成長,但這也放大風險。圖/AI生成
AI泡沫化的疑慮並不是空穴來風。今年AI基礎設施投資已達至少4,000億美元,驅動全球經濟與股市成長,但也放大風險。
回顧歷史,1990年代末的達康泡沫以網路概念股暴漲暴跌爲標誌,導致市值蒸發數兆美元。今日AI熱潮有相似之處:資本大量涌入、企業估值遠超實際獲利、公衆關注度高於實質成果。
OpenAI董事長泰勒(Bret Taylor)坦承,AI正處於泡沫階段,他指出資本流入龐大、估值過高,但實際應用尚未跟上。OpenAI執行長奧特曼(Sam Altman)也曾指出,雖看好AI長期潛力,但一些AI新創公司估值可能不合理,並警告「有人將會在AI賠上鉅款」。
另一徵兆是AI服務定價過低,當前AI服務價格遠低於成本,若漲價反映真實開支,可能引爆災難。消費者習慣了價格低廉的AI工具,如ChatGPT月費僅20美元,但背後運算成本高昂。一旦企業調整價格,需求可能崩盤,導致投資血本無歸。
麻省理工學院(MIT)報告揭露,高達95%的企業AI專案失敗(或者可以說是成效不彰、對公司財務幾乎沒有可見的影響),僅5%帶來百萬美元價值,凸顯技術實際應用遇到的困境。這份報告直接嚇壞市場,導致科技被拋售,美股市值在四天內蒸發1兆美元,NVIDIA股價一度重挫。
此外,數據中心建設過熱加劇泡沫疑慮。阿里巴巴主席蔡崇信警告,數據中心興建速度可能超過AI服務初始需求,形成新泡沫。伺服器農場如雨後春筍般涌現,許多項目建設時都還沒有定位明確客戶。
美銀分析師賈斯汀·波斯特(Justin Post)也補充,華爾街低估了折舊的壓力:Alphabet、Amazon與Meta今年資本支出合計達2,740億美元,但這些超大規模資料中心業者(hyperscaler)最快可能2026年就會發生折舊費用侵蝕利潤的情況。
全球科技公司卻在AI浪潮中持續壯大,成爲推動經濟與股市成長的引擎。路透
全球科技公司卻在AI浪潮中持續壯大,成爲推動經濟與股市成長的引擎。NVIDIA作爲AI晶片龍頭,股價自ChatGPT問世以來暴漲數倍,市值也長居龍頭寶座,反映市場對AI需求的樂觀。
臺灣半導體業同樣受益匪淺,瑞銀分析師林莉鈞指出,AI伺服器產能至少未來6至12個月仍供不應求,全球半導體營收(不含記憶體)2024年成長14%,2025年加速至17%。在股市方面,臺股大盤持續往新高邁進,特別是AI供應鏈相關企業成爲市場焦點,資金流入帶動股價、市值持續創新高。
然而,這種壯大並非沒有缺點。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克魯曼將AI比喻爲「超級自動校正程式」,可能取代白領勞工或提升藍領生產力。當前這波AI熱潮與1990年代末的達康狂熱有許多相似點,就連關鍵數字也相似。1999年,美股標普500本益比衝上33的瘋狂價位。現在呢?本益比約30。
AI是否泡沫化,專家意見兩極分化,反映短期投機風險與長期創新價值的拉鋸,也預示泡沫破裂的潛在後果。
樂觀派:轉型潛力勝過短期泡沫,破裂後將迎重生
樂觀派認爲AI泡沫論短視,忽略長期轉型潛力。
AMD執行長蘇姿豐批評泡沫討論「完全錯誤」,強調AI未來五年將全面轉型產業。Google前執行長施密特(Eric Schmidt)指出,AI重塑產業結構讓晶片供不應求,並表示「這更像是你正在目睹一整個新的產業結構。」。
在「網路泡沫」前夕賣掉Broadcast.com而聞名於世的庫班(Mark Cuban)認爲,他認爲當下情況與當年景象並不相似。不過他也提醒,如果我們突然看到一堆公司只是套用別人的模型,或者只是爲了上市而創建模型,那麼,這很可能是泡沫的開始。
悲觀派:巨大泡沫即將破裂,引發毀滅性災難
悲觀派預測AI爲史上最大泡沫,破裂將帶來毀滅性後果。
橋水基金創辦人達里歐(Ray Dalio)今年稍早表達對AI泡沫的憂慮,直言現在的情況類似千禧年「網路泡沫」前夕。
塞爾比警告,人工智慧(AI)熱潮可能吹出民間科技投資史上最大泡沫,警告新創公司估值可能回檔修正。C3.ai創辦人湯瑪斯·西貝爾(Thomas Siebel)稱AI泡沫「絕對存在且龐大」,生成式AI被高估。
泡沫後往往會留下寶貴遺產。路透
若AI真的形成泡沫並破裂,後果將嚴重但不全然是負面影響,短期內,因過熱而冒出企業倒閉潮恐涌現、股市崩跌,但歷史顯示,泡沫後往往會留下寶貴遺產。如達康泡沫破滅後,Amazon與Google等公司崛起,網路成爲經濟基石。
泡沫消退後留下來龐大的基礎設施,如數據中心與GPU網路,將支撐未來應用。即使需求短期不足,這些資產可轉用其他領域,類似達康後的寬頻網路。奧特曼樂觀表示,AI對社會價值巨大,即使泡沫破裂,創新不會止步。
總之,AI泡沫化疑慮雖重,但全球科技公司的壯大顯示其潛力。泡沫消退後將誕生新秩序:基礎設施永存,創新持續,經濟更具韌性。投資人應謹慎,聚焦長期價值,而非短期狂熱。
(資料來源:編譯任君翔、湯淑君、易起宇、林文彬、季晶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