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貸助推人工智能熱潮,泡沫擔憂亦隨之而來

來源:環球市場播報

信貸投資者正將數十億美元涌入人工智能投資領域,與此同時,行業高管和分析師們也在質疑這項新技術是否正在催生又一個泡沫。

知情人士本週透露,摩根大通和三菱日聯金融集團正牽頭安排一筆超過 220 億美元的貸款,以支持萬機匯數據中心建設大型數據中心園區的計劃。本月報道,Facebook 母公司Meta Platforms 從太平洋投資管理公司和藍貓頭鷹資本公司獲得 290 億美元資金,用於在路易斯安那州鄉村地區建設大型數據中心。

此類交易還將源源不斷地涌現。僅 OpenAI 一家公司就估計,隨着時間推移,其開發和運營人工智能服務所需的基礎設施投入將高達數萬億美元。

與此同時,行業核心參與者也承認,人工智能投資者可能即將面臨陣痛。OpenAI 首席執行官山姆・奧特曼本週表示,他認爲當前人工智能領域的投資狂熱與 20 世紀 90 年代末的互聯網泡沫存在相似之處。在談及初創企業估值時,他稱:“總會有人爲此付出代價。” 麻省理工學院的一項研究發佈報告指出,企業界 95% 的生成式人工智能項目都未能實現盈利。

種種跡象足以讓信貸觀察人士感到緊張。

花旗集團美國投資級信貸策略主管丹尼爾・索裡德表示:“信貸投資者很自然會聯想到 21 世紀初的情景 —— 當時電信公司的建設和借貸都過度了,我們看到這些資產出現了大幅減記。因此,人工智能熱潮無疑會引發中期可持續性方面的疑問。”

訓練和驅動最先進人工智能模型所需的基礎設施,其早期建設資金主要來自人工智能公司自身,包括字母表公司旗下的谷歌和元宇宙平臺公司等科技巨頭。

這些投資的風險暴露形式多樣,風險程度也各不相同。分析顯示,許多大型科技公司 —— 即所謂的 “人工智能超大規模企業”—— 一直通過優質公司債爲新基礎設施融資,由於有穩定的現金流作爲償債保障,這類債務的安全性較高。

目前,大量債務資金來自私人信貸市場。

瑞銀集團信貸策略主管馬修・米什稱:“過去三個季度,私人信貸對人工智能的融資規模每季度至少約爲 500 億美元。即便不考慮元宇宙和萬機匯的大型交易,私人信貸的融資規模也已是公開市場的兩到三倍。”

此外,許多新建計算中心通過商業抵押貸款支持證券(CMBS)融資,這類證券的還款來源與企業實體無關,而是與這些園區產生的收益掛鉤。摩根大通本月估計,由人工智能基礎設施支持的商業抵押貸款支持證券規模已較 2024 年全年增長 30%,達到 156 億美元。

索裡德和花旗的一位同事在 8 月 8 日發佈的一份報告中,重點關注了公用事業公司面臨的特殊風險 —— 這些公司爲建設滿足高能耗數據中心需求的電力基礎設施而增加了借貸。他們和其他分析師都普遍擔憂,在人工智能項目尚未展現長期創收能力的情況下,當前就投入如此鉅額資金並不妥當。

標普全球評級私人市場分析全球主管露絲・楊表示:“數據中心項目的融資期限長達 20 至 30 年,而我們甚至不知道五年後這項技術會發展成什麼樣子。我們對未來現金流的評估持保守態度,因爲我們無法預測其走向,也沒有歷史依據可供參考。”

瑞銀集團指出,向科技類私人信貸機構提供的實物支付貸款(PIK loans)增多,已顯現出壓力跡象。據瑞銀數據,第二季度,業務發展公司(BDCs)的實物支付收入佔比升至 6%,達到 2020 年以來的最高水平。

但這股資金洪流短期內不太可能停止。

穆迪全球項目與基礎設施融資團隊高級副總裁約翰・梅迪納稱:“直接貸款人一直在不斷籌集資金,而這些資金總得有去處。他們將這些有着鉅額資金需求的超大規模企業視爲下一代長期基礎設施資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