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新智人丨對話擎朗智能CEO李通:從“泡沫之爭”、生存法則,到未來世界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 張賽男 實習生楊帆 上海報道

在2025年央視春晚舞臺上,人形機器人因扭秧歌舞而聲名大噪,也助推機器人行業成爲今年投資界最熱門的賽道之一。

但火熱的行業也正面臨着泡沫的質疑。近期,金沙江創投主管合夥人朱嘯虎公開發表“正在批量退出人形機器人公司”的言論,在投資圈和科技界引發激烈討論。一時間,有人爲人形機器人商業化的前景擔憂,也有人堅信人形機器人蘊含着巨大的長期價值……

與投資圈的熱議相比,從事機器人研發的一線科研人員顯得剋制而冷靜,依舊有條不紊地進行新項目的推進。

就在3月底,服務機器人企業擎朗智能正式發佈人形具身服務機器人XMAN-R1,據悉,XMAN-R1已可完成服務場景內“點單-配餐·送餐-收餐”等長任務閉環。擎朗智能是一家專注服務機器人的獨角獸公司,目前位列服務機器人第一梯隊。

熱潮過後,只有真正有實力的企業才能留下來。擎朗智能爲何在此時點推出人形機器人?其如何看待人形機器人的未來?面對資本市場大部分資金的短期訴求,公司奉行怎樣的生存法則?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近日對話擎朗智能CEO李通,瞭解人形機器人行業的第一手動態。

在李通看來,“技術革命自有其週期”,過去十年間,機器人行業隨AI浪潮實現了跨越式發展,而人形機器人的核心挑戰在於“大腦”算法的突破與物理世界數據的積累。作爲企業,既要通過實際產品的規模化落地實現自我造血,從而爲邁向未來的人形機器人業務積累足夠的“血槽”,又要在此過程中積累大量的底層數據,疊加不斷進步的算法,才能實現更多的突破。

毫無疑問,在勞動力短缺倒逼的全球自動化浪潮下,這場“從送餐到通用”的技術躍遷,或將重塑人類與機器的協作邊界。

辯證看待“泡沫之爭”

21世紀:今年人形機器人登上春晚舞臺,把行業帶上一個新臺階。作爲資深的機器人行業從業者,你認爲行業處在怎樣的階段?

李通:要理解機器人行業,需要分爲內在和外在兩個層面看。內在層面是機器人行業本身是什麼樣的,外在層面是公衆如何看待機器人行業。

在內在層面,機器人行業在過去十年期間,有了相對高速的發展,其核心是隨着AI技術革命而快速發展,內在驅動力是AI技術的進步。

外在層面是大家如何看待機器人行業。今年春節之後,有非常多的人開始關注機器人,但在過去幾年中,類似的事情也經歷過多次。例如,2016年服務機器人概念爆發,引發公衆廣泛關注;2018年熱度消退;2020年抗疫機器人應用激增後,市場關注度再次回升。這顯示出公衆對於機器人行業的關注存在週期性波動。

以擎朗爲例,我們在機器人行業做了十幾年,實際上完整參動了機器人的發展週期。前面談到,機器人行業是因AI的發展而發展,AI發展有兩個大週期:第一次是2015年左右,隨着AlphaGo深度學習而快速擴張;第二次是2022年底到2023年,隨着大模型ChatGPT的發展而快速發展。

機器人行業也有周期,以擎朗爲例,2013年開始做服務機器人,2016年第一款服務機器人給出商業樣機,2018年到2019年開始規模化量產,再過三年左右,大部分產品纔在市場上被大家看見。從2013年到後面被看見,經過了將近十年的變化。我認爲,當下的人形機器人行業還處於早期階段,可能五年之內不一定能得到大規模的商業化。但我們認爲這個方向是沒有問題的,主要是能不能持續地投入5到10年的時間來推動這個行業。

綜合來看,無論外界如何看待,機器人行業隨着AI技術的進入而發展,不會因外界是否關注而變得更快或更慢。

21世紀:近期投資界熱議機器人“泡沫”,身爲從業者你對此類觀點有何看法?

李通:我認爲雙方言論都沒有錯,只是站在了不同的角度去看待問題。

首先,作爲創業者,我可以很肯定地說,機器人行業,特別是人形機器人,不是一個能夠在短期內得到回報的行業。比如以前的互聯網行業某些模式創新業務,可能短到三五個月就能得到回報,但機器人行業不是這樣。機器人行業需要持續長期耕耘,最終才能出結果。

其次,從投資角度來講,我認爲相關質疑也沒有錯。因爲從資本驅動的角度說,基金需要快速出結果、向LP(有限合夥人)提供回報,這也是非常合理的。

21世紀:一級市場基金有明確的退出要求,但新興科技行業的發展需要一個過程,怎麼平衡這種矛盾?

李通:對於擎朗而言,我們始終堅持兩條線。一條線是機器人要有真實的產業化,真實地解決客戶的問題,通過產業收入來養活自己。另外一條線,需要對AI以及機器人的發展進行持續地投入。這兩條線是並重的,缺一不可。當然,我們也呼籲能有更多的耐心資本加入其中,陪伴行業一起成長。

從“送漢堡”向“通用型”進化

21世紀:擎朗在服務機器人行業一馬當先,但這個行業也有很多後起之秀,怎麼看待這個領域的競爭?

李通:當前行業參與者數量雖多,但實現規模化商業落地的企業極其有限。以服務機器人領域爲例,2016年創業的企業至少有幾十家,但至今真正完成全球市場拓展並實現大規模應用的公司,在餐飲酒店等細分領域不足五家。

研究和商業化落地是不一樣的,目前擁有樣機的公司非常多,但商業化落地的又非常少,如今的人形機器人也是如此。這兩者之間有着天然的鴻溝,可以理解爲,實現Demo和樣機只需要做到10%,但要實現商業化落地得做到90%,兩者的差距是很遠的。

21世紀:擎朗日前發佈的人形機器人和其他的人形機器人相比,有什麼區別?

李通:擎朗之前設計的是專用機器人,是爲某個任務而設計的,它在做某個任務時,具有很高的效率。但如果要讓機器人做多個任務時,專用機器人就會比較侷限,此時就需要人形機器人或通用機器人來做多個任務。

比如,清潔機器人在做清潔時,效率一定是高於人形機器人的,但如果希望機器人既做地面清潔,又倒咖啡、提行李,就需要人形機器來完成。所以,未來一定是專用機器人和通用機器人混合的世界,各司其職:專用機器人做專業的事,通用機器人去做多元化的事。

在區別上,第一,我們立足於服務,聚焦服務場景的複雜環境適配能力,通過大模型技術,強化環境理解與決策能力;第二,採用漸進式產業化路徑,摒棄“全能型”產品定位,選擇在具體服務崗位上實現規模化部署,然後通過實際的應用數據持續優化系統,在數據基礎上不斷迭代產品。

21世紀:擎朗在解決智能化方面有哪些優勢?

李通:目前,人形機器人的大腦還遠遠沒有進化到可以進入家庭環境進行洗衣、做飯、帶孩子的程度。我們堅持的邏輯是,機器人可以先做一個工作,也就是我們提出的“崗位化”,比如在餐飲、酒店方面,先幫別人送個貨、做個漢堡、炸個薯條,從這種簡單的事做起。當這個簡單的事情完成後,再不斷地去增加。在完成這種簡單任務方面,擎朗已經深耕了多年,對市場、客戶、需求都非常瞭解,因此擎朗在這些方面具有顯著優勢。

21世紀:從服務機器人到人形機器人,有哪些技術難點?

李通:最大的難點在於大腦算法以及數據。目前來看,機器人“小腦”和“軀體”已經比較成熟,距離商業化最大的挑戰仍然是“大腦”的算法。

機器人行業革命的核心在於大模型。大模型需要海量的數據進行訓練,這種數據不是網絡上虛擬的數據,而是真實物理世界的數據,目前此類數據的缺失是一個難點。但這個難點不是單個企業能解決的,目前政府也在努力,比如政府做了機器人的訓練場,成立了很多機構彙集數據,擎朗也參與了相關的工作。

擎朗在做服務機器人的過程中,已經積累了大量的環境數據,可以說,擎朗是服務機器人行業中擁有環境數據最多的公司之一,這些數據對人形機器人的行爲操作的完善和提升有很大的作用。

中國場景撬動全球市場

21世紀:擎朗的出海業務佔比較高,請談談背後的發展邏輯。

李通:目前出海目的地中,日、韓、歐美佔比較多。服務機器人是第三產業,因此勞動力成本越高的地區,越適合佈局。發達國家的特點是勞動力貴,服務也比較發達,對於擎朗來說就是很好的市場。

在這些出海國家中,日本、韓國、新加坡這類亞太國家對機器人接受程度較高,其次纔是歐美。該現象看似與普遍認知存在差異,理論上,歐美地區人力成本高,用機器人來替代人力成本,機器人應該會更普及。但這類產品作爲一種特別的需求存在,在歐美地區的歷史上供給始終處於空白或稀缺狀態。如今的機器人行業就像汽車行業,傳統燃油車市場,歐美、日本企業長期佔據領導者地位;而服務機器人則類似於新能源汽車產業,屬於全新賽道,在此新興領域,中國企業已確立先發優勢,處於領導者地位。

當前,中國科技企業出海已成爲產業發展的重要趨勢,在服務機器人領域呈現出區別於傳統出口模式的新特徵。傳統模式下,中國製造多以“80%性能+50%價格”形成競爭優勢,而當前服務機器人出口已演變爲“150%性能+80%價格”的價值範式。目前我們的產品性能與全世界最先進的公司相比,是擁有極大優勢的。典型案例可見於日本朝日電視臺組織的中日服務機器人大賽,擎朗大比分完勝日本企業,這是因爲中國市場擁有大量場景、海量數據,使得機器人性能快速迭代取得在全球範圍內的領先。

21世紀:在出海方面有沒有通用的經驗可以分享?

李通:總結下來就是“一國一策”,每個國家都是不一樣的,他們的文化、客戶需求、法律等都是不一樣的,要做好當地的業務,就得根據當地的實際情況去制定產品策略、業務策略。

21世紀:目前中國的人力成本仍處於相對較低階段,是否會限制服務機器人在國內的市場的潛力?

李通:中國的勞動力成本相對過去已經有了一個比較大的躍遷。還有最關鍵的一點是,新一代人其實不太願意從事低端且重複的工作,此類工作崗位的勞動力是呈現出結構性缺乏的。

在海外發達國家,這種問題更加嚴重,勞動力的老齡化導致勞動力人口十分缺乏。在這種客觀問題下,只有兩種辦法,要麼選用機器人,要麼引進外來低成本勞務人員。

投“今天”和“明天”

21世紀:目前有越來越多的地方政府開始引進或參與投資機器人行業,這類模式是否可以替代或對衝一級市場投資的侷限性?

李通:地方政府在國家的號召下全力支持機器人行業的發展,這是非常重要的,但市場化資金持續支持機器人企業的發展也同樣重要。這兩種力量不是替代的關係,都會推動和促進機器人行業的發展。

當前市場呼籲培育更多耐心資本,我們認爲投資機構有必要與LP協商調整基金存續期限,例如將五年週期適當延長,以此適應科技創新企業的發展規律。過去的移動互聯網本質上是調整生產關係的模式創新,能夠在短時間內產生結果,但當下絕大部分創新都是硬科技創新,這類技術研發和商業化週期往往更爲漫長,但成功後將釋放出指數級的社會價值,其影響深度遠超傳統模式創新,甚至可能推動人類文明進程。因此,資本市場需要去適應科技創新的節奏與週期。

21世紀:如果擎朗未來發起新一輪融資乃至IPO,融到的錢會投入哪些方面?

李通:擎朗會投入兩個方向,一個方向就是“今天”,發展現有的服務機器人;另一個方向是“明天”,投入人形機器人,雖然落地的時間週期會比較長,但人形機器人的未來是非常美好的。

擎朗兩個方向都要進行,不能偏廢:只投今天,不投未來,未來就不是你的;只投不確定的未來,不投今天,那也是具有很大的風險,公司要爲員工、股東的利益負責。

21世紀:你對機器人行業的未來發展有何暢想?

李通:擎朗目前在相對成熟的應用領域已經開始盈利,同時擎朗也在不斷加大在新賽道的投入。未來,擎朗希望能夠實現機器人的大面積普及,甚至機器人數量能夠超越人類數量。機器人行業的未來是美好的,大家需要對機器人行業有一定的耐心,要有打持久戰的預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