擎朗智能李通:人形機器人先崗位化,逐漸實現完全通用化

新京報貝殼財經訊(記者陳維城)8月8日—12日,2025世界機器人大會(WRC)在北京舉行。擎朗智能創始人兼CEO李通接受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採訪時表示,人形機器人的發展路徑是先崗位化,再實現完全通用化,未來世界將是通用機器人與專用機器人混合的世界。

“今年世界機器人大會與去年相比,大家更強調商業化落地;去年大家只是展示或者跳舞。今年各家挖掘了一個又一個的場景,無論是工業場景、服務場景還是其他場景,有的幹得好,有的幹得不好,但大家都在努力,表明大家都努力商業化。”這是李通對大會的觀察。

WRC期間擎朗展臺通過“酒館餐吧”“醫療站”“劇院”三大場景,呈現了多形態具身服務機器人的崗位化協作服務。其中,擎朗展示了最新的雙足人形產品XMAN-F1,XMAN家族的另一位成員XMAN-R1,在現場流暢地完成爆米花與飲品的製作。

李通介紹,目前酒店、餐飲、休閒娛樂以及醫療康養等是公司的商業化場景,有常見的配送機器人、清潔機器人、行李機器人,輪式機器人更快商業化。作爲一家公司,永遠以商業行爲爲中心,泛服務娛樂性佔公司生活場景的絕大部分。

“目前公司的機器人產品出貨量超過10萬臺。”李通表示。根據IDC最新報告,擎朗智能的全球市場份額持續佔商用服務機器人市場第一。李通介紹,目前公司營收是海外和國內各一半,海外的盈利水平更好,因爲海外勞動力成本也較高,機器人銷售也較高。

今年以來,人形機器人熱度攀升,擎朗智能推出兩款人形機器人產品。李通認爲,“人形機器人只是機器人在場景落地中的一種形態,並無特別之處。”

李通提到,人形機器人的本體和小腦與過去的機器人沒有區別,區別是大腦。大模型發展使得大腦得到很大提升,隨着ChatGPT問世,行業逐漸發展起來,目前所有人基本上都站在同一水平線上。

“我們更傾向於在服務場景裡面落地人形機器人,第一是我們對服務場景的理解更深,第二是服務場景的非結構性更需要這類具身智能。人形機器人的發展路徑應是先崗位化,再實現完全通用化,這是一個漸進式的發展路徑。如果今天就要人形機器人成爲家庭保姆,這是很好的願望,但目前無法實現。”李通有實現的路徑。

李通將行業中的機器人分爲兩大類,即專用機器人和通用機器人。專用機器人是爲專項任務而設計的機器人,優點在於效率最高,例如地面清潔或配送物件,輪式比人形效率高,但無法刷馬桶;如果需要不斷切換工作內容,可以讓通用機器人完成這些任務。未來世界將是專用機器人與通用機器人混合的世界。

目前具身智能數據匱乏,李通表示,更傾向於物理世界的實際數據採集,目前建立採集場和訓練場是很好的方法,並且公司也正在建設。同時,他表示,崗位化推進多形態的具身智能機器人落地是擎朗的推進路徑,“機器人要尋找簡單的工作崗位先落地,大批商業化產品,數據量才能豐富,數據飛輪才能真正滾動,而不是目前先有雞,還是先有蛋的問題,卡在那裡一直不動。”

編輯 嶽彩周

校對 穆祥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