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包/823核三延役公投是在投什麼?擁抱核電能解臺灣「非核家園」的缺電焦慮?

核三重啓公投即將在23日投票。聯合報系資料照

在2011年3月11日東日本大地震引發福島核災後,「廢核」成爲國際主流,不過,由於臺海戰爭背後的風險,以及高科技產業推升的用電需求,當臺灣逐步成爲AI晶片、伺服器的發展中心之一,擁核聲浪也跟着漸起。

臺灣過去打着「非核家園」的名號發展綠能、風能、太陽能等再生能源,但時日至今成效仍低於目標,而在今年5月臺灣最後一座核能發電機停機後,後續是否能重啓?臺灣對於核能政策的方向是否會再改變?8月23日公投成爲國民關注焦點。對此,《經濟日報》也整理相關資訊,供讀者參考比較。

臺灣於1970年代開始發展核能,臺灣首座核能發電廠(核一廠)也在1977年併網發電,後續便陸續出現核二、核三廠,然而,政府最初計劃在蘭嶼興建低階核廢貯存場,並於1982年開始接收核廢料,卻遭到當地居民反彈,反核意識在此開始發酵。

直到2011年3月11日一場東日本大地震,連帶引發的大海嘯使得福島核電廠產生爆炸並造成大量輻射外泄,影響持續至今,使得當時國際反核、廢核聲浪四起。

2014年反核大遊行將民意推升至最高點,並使得時任總統馬英九下令封存停止興建核四,一號機封存,二號機也跟着停工。

2016年時任總統蔡英文則喊出2025非核家園口號,另於2017 年,由立法院三讀修正《電業法》,明文規劃在「2025年以前核能發電應全部停止運轉」。

然而,隨着用電需求以及產業發展的壓力增大,社會分歧也跟着擴大,公民2018年發起「以核養綠」公投,並通過,並在2021年接着有重啓核四公投再度被搬上公民對決的擂臺,不過這次的最終結果爲被多數公民否決。

2025年5月17日,臺灣最後一部核三發電機組二號機停機後,我國正式進入非核家園,不過,在AI趨勢推升用電規模,同時,面臨不穩定的國際局勢的壓力與聲浪下,重啓核三公投一案,將再度闖關。

臺灣核能發展時間軸。經濟日報/AI協助製圖

自前蘇聯的車諾比核災,以及日本311福島核電廠事故後,各國痛定思痛,在節能減碳潮的推波助瀾下,紛紛提出新能源轉型政策,不僅加大投資再生能源,也加速將核能設施逐步除役、禁止。

不過,近十年來能源轉型政策面臨各項挑戰,包含地緣政治風險、技術限制、加劇的氣候變遷,嚴重影響推行進度,過程中劇烈的「負」作用,如成本墊高、生活品質下降等,也激起不少民衆、企業不滿,檢討聲浪起。

其中,歐洲議會首開第一槍,在2022年7月6日表決通過,將天然氣、核能,在有條件下列爲綠色能源,納入歐盟2020年推出的「永續活動分類標準」(EU taxonomy for sustainable activities)中。讓核能在未來當計劃列綠色投資時,可得到相關補助和賦稅減免等優惠。

比利時布魯塞爾歐盟委員會總部。 路透

此外,儘管2011年後,日本核能發電一度完全停擺,但仍無法完全擺脫核能發電需求,並逐年提升,不僅2023年度核電機組運轉率爲28.9%,超過2021年度的24.4%創新高,日本也表態將更加重視核能。

根據報導截至2025年8月爲止,日本以重啓14座核能反應爐,雖仍不及2011年前的數字但比重也從最初的0%,至今的8%-9%,甚至喊出2040年核能暫比要在達到20%的目標。

不僅日本打算重新擁抱核能,東南亞國家也正如火如荼進行相關計劃中,七大工業國(G7)也兌出承諾,不再發表反核的言論。

根據政府公開資料顯示,截至2024年底臺灣再生能源發電佔比僅有11.9%,與原定2025年20%的目標仍有落差,且這段落差也不足以在接下來的兩年中達成。離岸風電示意圖。 聯合報系資料照

如果一個國家不想擁核,臺灣部分也則以加強推廣並漸至再生能源作爲因應,當臺灣在2025年進入非核家園後,目前的發電來源主要以燃氣、燃煤,以及再生能源爲主。

不過,根據政府公開資料顯示,截至2024年底臺灣再生能源發電佔比僅有11.9%,與原定2025年20%的目標仍有落差,且這段落差也不足以在接下來的兩年中達成。

此外,根據臺電公佈數據顯示,臺電收購再生能源價格高昂,風電約6.59元、太陽能約4.87元,相較之下,和碩董座童子賢則指出,核能發電一度電價格約爲1.42元,較再生能源便宜最多5元。

對此,不同意見也表示,雖然目前再生能源成效在臺灣效益仍不大,但在政策持續推行下,臺灣也開始發展離岸風電、地熱、小水力,甚至是氫能發電等多元再生能源,未來技術更加成熟且穩定,過去的問題也能一一被克服,且不用另外在依靠核能發電的輔助就能滿足臺灣的供電需求。

全球持續減碳卻藏用電隱憂,各界重新檢視、討論核電議題。圖爲示意圖。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臺灣過去幾年間,發生過數次大規模停電,以及無數次的小區域停電事件,被認爲是臺電在覈能逐步走出生活下,所面臨的下個個問題與副作用之一,也讓擁核的聲浪再次進入大衆視野。

2018年在多數公民的同意下通過了以核養綠公投,在如今的2025年更再度成爲發展核能的主軸之一,且在國際逐步重回核電懷抱的前提下,核能發電似乎又多了幾分吸引力。

童子賢表示,科技產業發展需要大量低碳電力,應推動「核綠共存」,增加臺灣產業的競爭力。

童子賢解釋,核電是負責的發電方式,而現臺灣採用因燃煤的火力發電模式,產生大量的廢氣並排放到大氣中,不僅恐升高民衆呼吸道等疾病風險,對於全下暖化下的地球而言,也是一種傷害。至於,核能發電產生的核廢料則是集中管理,不會影響到外界與加劇暖化。

民衆黨立委黃國昌也提出,處置核廢料可用深孔地質處置(DBD),將核廢料存放在地下3到5公里深處。

然而,針對臺灣是否缺電議題,根據調查,臺電2019年至2024年間,尖峰備轉容量率多在約10%~16%的區間,低於警戒值6%的天數也在下降中,若以長期角度來看,臺灣的發電量是足以應付的。

臺電2019年至2024年間,尖峰備轉容量率多在約10%~16%的區間。經濟日報/AI協助製表

另外,對於核廢料的貯存議題,親子共學暖暖蛇共學團自學畢業生吳亞昕則提及,臺灣至今沒有一座低階或高階核廢料的「最終處置場」,核廢料仍只能堆積在覈電廠內部和蘭嶼。她表示,不應爲了眼前的電力需求,將核廢料留給下一代處理。

日本福島核災的慘況歷歷在目,若臺灣重啓核三真的安全且值得嗎?可以分爲以下幾個點討論:

一、臺海遭封鎖

清大教授葉宗洸表示,若中共對臺進行海上封鎖,燃氣的安全存量只有7到11天,而核能的安全存量爲18到36個月,保有核能有助應對地緣政治風險。此外,國際法條規定,戰爭中不能攻擊核設施,說明核能相較其他能源,就算在戰爭期間也仍有一定安全與穩定性。

不過,同時也有部分人士反駁引烏俄戰爭爲例,就算明文規定,但烏克蘭核電廠周邊供電設施,仍遭到俄羅斯飛彈攻擊,無法確保核電廠能在緊急時刻供電無虞。

天然氣管線示意圖。 歐新社

二、核電廠耐震度與老舊問題

關於核三廠的安全性問題,曾有臺大地質科學系名譽教授陳文山指出恆春斷層距離反應爐只有900公尺;並且核三廠已運轉逾40年, 對核三廠遭遇地震可能造成危險。

對此,核能流言終結者創辦人黃士修表示,核三廠原始設計的耐震係數爲0.72G,未來加固後可耐1.384G,相當於置少耐震0.4G 的7級地震。

臺灣綠黨共同召集人甘崇緯,引用工程上的「浴缸曲線」說明,核三廠已過了預定的使用年限,正處於事故發生率上升的階段,並舉核三廠下的活動斷層可能發生錯動。

此外,甘崇緯也提及2013年,核三廠曾發生警報連響84天無人處置的情況。表示這是一間「劣跡斑斑」的老舊電廠,不值得重啓。

國民黨立委翁曉玲迴應則稱,全球有111座核子反應爐運轉時間超過40年,其中超過50年,表示延役核電廠超過40年在技術上是可行的。

三、經濟成本

不只重啓核三需要耗費5至10年,此外,供電比例僅佔整體的6%,似乎不符合成本,另根據預估,核三廠延役的成本參考美國加州魔鬼谷核電廠,延役5年估要花費新臺幣2,500-3,900億元。

行政院能源減碳辦公室副執行長林子倫則表示,日本處理福島核災的賠償金額高達10兆日圓,核電廠發生事故的處置成本將是巨大的,核廢料處置成本也是財政長期包袱。

至於,童子賢則以核能發電成本較低的角度迴應指出,同樣是核二、三廠運轉,四年便節省了4,000億元到6,000億元。

核一廠室外幹貯設施。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其實,企業界不只童子賢公開表態,根據《路透》報導指出, OpenAI 執行長奧特曼( Sam Altman)先前曾在公開場合表示,核融合技術,以及其他便宜的能源,將會是推動AI前進的重要基礎,他強調,「如果無法取得突破,就不可能實現此一目標,這激勵我們加大對核融合的投資。」

空口無憑,據悉,奧特曼曾於2021年以個人身分,投資美國核融合新創公司 Helion Energy 至少3.75億美元資金,公司宣稱將於2028年完成核融合相關技術並商轉,更以此吸引微軟簽署購電協議。

而輝達創辦人兼執行長黃仁勳也公開指出,目前沒有單一能源能夠滿足全球需求,而核能正是關鍵且不可或缺的關鍵能源之一,對於核能的態度,他強調應該找到一個平衡點,而非只選擇一種方式,或是排斥其他的,最好使用能源的方式就是「不浪費能源」。

黃仁勳公開指出,目前沒有單一能源能夠滿足全球需求,而核能正是關鍵且不可或缺的關鍵能源之一。路透

另外,力積電董事長黃崇仁則是主張用核電,並應將核電視爲清潔能源,未來改建核四也許還要很久,但核二、核三延役,他也是支持的。

工總理事長潘俊榮也曾公開喊話表示,核能是最乾淨、經濟成本最低、沒有空氣污染和碳排污染的能源,與20年前情況大不相同,建議政府從此角度思考,改變能源結構,採用核能發電。

這題很明顯的不是,根據這次公投案的主文描寫

「您是否同意第三核能發電廠經主管機關同意確認無安全疑慮後,繼續運轉?」

首先,得要經主管機關(政府)同意,還要再通過專家評估,確認核三廠的安全無虞後,纔有機會可以重啓發電。

另外,民進黨立委莊瑞雄表示,若核三廠發生事故,輻射污染恐波及南臺灣糧倉,南部民衆首當其衝,對於由全國公民來決定部分居民的生命安全感到不公。他強調,核三廠的核災風險不只是屏東的事,更是全國安全議題。

延伸閱讀

經長:若政策指示重啓核電廠 臺電將進行安全總體檢

中選會公告:823核三重啓公投 門檻500萬同意票

VIP/想拿和平獎的川普 卻讓日本思考過去不敢想的事:擁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