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23核電公投 延役、退場「還是戰略轉身」?
▲核三廠。(圖/臺電提供)
●江岷欽/世新管理學院院長
民主,並非僅止於投票權,更在於確保所有人享有尊嚴的生活。(Democracy is not just the right to vote, it is the right to live with dignity.)--加拿大著名作家 娜歐妮・克萊恩 (Naomi Klein)
在臺灣,核電從來不是純粹的專業政策,而是「工具理性」與「實質理性」之間的反覆試煉。前者關注效率、成本、技術可行性與能源韌性;後者則聚焦價值、責任、民主正當性與世代正義。2025 年 8 月 23 日的核三延役公投,表面是民主程序,實際上是價值對立與制度韌性的終極考驗。
「公投+罷免」 高溫政治日
同日,第二波大罷免案也將登場,形成「公投+罷免」的雙重政治動員場景。根據臺灣民意基金會最新民調,61.4% 民衆不贊成大罷免,比贊成者(31.7%)多出 29.7 個百分點;即使如此,高達 75% 的國人宣稱會去投票,意味整體投票率可望超過五成。
從罷免區來看,傾向投不同意者比投同意者多 22.7 個百分點,顯示反罷免方居絕對上風。這種罷免參與熱情與核電公投在同日舉行,可能彼此疊加,讓 8 月 23 日投票日成爲一次政治溫度極高的全民檢驗。
AI時代的能源戰略 臺灣的脆弱結構
近幾年,在地緣政治升溫下,全球能源版圖再度動盪。國際能源署預估,至 2030 年全球資料中心與 AI 運算的耗電量將達 9,450 億度,超越日本全年用電。AI 驅動的需求改變了能源調度邏輯,也迫使各國重新審視戰略電源。
對臺灣而言,這是雙重壓力:身爲全球半導體與 AI 硬體制造核心,不僅夏季夜尖峰時段全國備轉容量偏緊(2025 年春季評估日間約 10%、夜間約 7%),整條產業鏈也高度依賴穩定供電。
事實上,臺灣能源結構的脆弱早已不容忽視——98%依賴進口,液化天然氣與燃煤合計逾八成發電(2024 年燃氣約 42–43%、燃煤約 39%)。目前天然氣安全存量實務約 10–14 天,政府規劃到 2027 年將安全存量要求提升至 14 天、儲備容量可達 24 天。臺海一旦遭到封鎖或外交施壓,備載壓力立即觸頂。
在這種高風險環境下,許多國家已將小型模組化反應爐(SMR)納入戰略能源版圖:加拿大的 BWRX-300 已獲覈准建造並計劃於 2030 年前後運轉;英國 Rolls-Royce SMR 已進入政府遴選與監管程序;美國 NuScale VOYGR 與 UAMPS 的示範案雖於 2023 年 11 月終止,但公司仍尋求其他專案推進。憑藉被動安全設計、模組化建造與縮短工期的優勢,SMR 已擺脫過去「高風險象徵」的刻板印象,成爲能抵禦地緣衝突與產業鏈中斷的制度級能源選項。
▼臺灣能源結構的脆弱早已不容忽視——98%依賴進口,液化天然氣與燃煤合計逾八成發電。(圖/記者林敬旻攝)
現代版「培根四蔽」的理性失真
然而,臺灣的核電辯論,長期以來彷彿被套上了現代版的「培根四蔽」。
其一、種族之蔽:把單一事故普遍化,把全球經驗選擇性化,意識形態將議題符號化。
其二、洞穴之蔽:以個體記憶與情緒取代整體視角,只見樹木、不見森林,選舉週期掩蓋長期規劃。
其三、市場之蔽:被口號與片段敘事牽着走,忽略時地一致的供電現實,資訊不對稱阻礙新技術納入議程。
其四、劇場之蔽:把能源變成政治忠誠的舞臺劇,否決專業討論的空間,公投機制將複雜政策化約爲二元表決。
這些屏蔽相互交織,築起層層認知藩籬,使理性難以抵達公共決策的核心,並將民主程序扭曲成撕裂社會、窒息改革的脆弱製造場。核電公投與大罷免的同日舉行,更容易被動員邏輯與情緒波動綁架,增加政策討論的失真風險。
制度設計 優於一次性公投
因此,核電辯論必須兼顧工具理性與實質理性。前者強調高耗電產業對穩定、低碳、抗封鎖電力的需求;後者則要求透明監管、地方參與與核廢退場機制,確保代際責任。忽視信任的高效率會失去合法性,陷於道德潔癖的安全論也可能危及存續。制度應超越情緒與封閉專業,用持續的專業評估引導公共討論。
在當前朝野對立的政治氛圍中,短期內難以期待政黨達成實質和解,行政領導層亦未展現尊重在野黨並調整領導風格的跡象。在此情況下,若將核能政策交由一次性公投裁決,極可能使其淪爲政爭的延伸,削弱長期能源戰略的穩定性與連貫性。
理論上,更可行的途徑是設立具法定地位的跨黨派能源安全委員會,將供電壓力評估、地緣戰略風險與技術可行性納入同一決策框架。該機構應負責制定核電延役與小型模組化反應爐(SMR)的時程規劃與退出條款,並引入差額合約(CfD)、資產基礎監管(RAB)等國際通行的金融工具,以量化投資風險並明確責任分攤機制。
若能透過制度化設計,可在尊重民意監督的同時,將政策韌性嵌入民主價值,確保當核能在面對戰略與供應鏈壓力時,仍能維持技術可持續性與社會信任度。
這不僅是能源政策的技術選擇,更是檢驗臺灣能否在高度政治化的環境中維繫長期公共利益的關鍵試煉。
政治思想家托克維爾警告,多數政體的危險在於「多數的專橫」。臺灣正站在多數民意與專業決策的十字路口。民主的成熟,來自明理的冷靜、公開的討論與制度的可修正性。
核電之於臺灣,不只是能源開關,更是民主能否承擔未來風暴的試煉。當理性穿透四重屏蔽,在歷史的風暴中,臺灣的民主纔有機會燈火長明。
▼若將核能政策交由一次性公投裁決,極可能使其淪爲政爭的延伸,削弱長期能源戰略的穩定性與連貫性。(圖/記者林敬旻攝)
►思想可以無限大-喜歡這篇文章? 歡迎加入「雲論粉絲團」看更多!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歡迎投書《雲論》讓優質好文被更多人看見,請寄editor88@ettoday.net或點此投稿,本網保有文字刪修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