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本書閱讀教學突破的教師策略

■ 整本書閱讀教學最大的考驗來源於教師自身,如果教師喜歡讀書又樂於思考如何教學,那麼一定可以走出目前的教學困境

■ 教師需要“擡頭望天”,根據課程標準的要求把握整本書閱讀的評價趨勢,設計過程性評價的落點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和《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都把整本書閱讀作爲獨立的學習任務羣。然而,對於教師來說,整本書閱讀教學在當下仍面臨諸多困境:

一是課程困境。有些學校將整本書閱讀作爲課外活動,課時安排和相關教學計劃不完善,導致部分教師不夠重視整本書閱讀,存在將整本書閱讀與考試掛鉤、強化知識性記憶等行爲,而想有作爲的教師,也礙於時間限制無法順利開展活動。

二是教學困境。在整本書閱讀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解決“教什麼”“怎麼教”“怎麼教更好”等問題,但很多教師對整本書閱讀教學方向不清、方法不明,教學效果不佳。

三是評價困境。評價分爲過程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目前,整本書閱讀的過程性評價,或缺失,或方式單一,常常只是讓學生寫筆記、做摘抄、做小報等;終結性評價差異明顯,還有不少地區考查內容瑣碎繁難,“常識速記”型考題仍未從試卷上絕跡,既不能體現學生的閱讀素養,更無法真正檢驗學生的閱讀情況。

上述困境體現出整本書閱讀教學在發展中不斷受阻又在阻力中不斷髮展的特徵。那麼,教師如何破局?

一是任務驅動,化解整本書閱讀的課程困境。教師可以圍繞閱讀序列化,運用任務驅動的形式合理規劃閱讀內容,走出學生假讀書、不讀書的困境。張小兵、倪峰老師提出,整本書閱讀應走向“校本化”“班本化”道路,可以構建校本閱讀體系,從閱讀時間、閱讀篇目、閱讀輸出等方面提出具體規定,佈置閱讀任務。筆者提出“援疑質理”“一書三課”等做法。“援疑質理”即教師通過佈置閱讀提問了解學生的讀書狀況,研判他們是真閱讀還是假閱讀,再基於讀情進行指導;“一書三課”即教師針對一本書開展三種課型的教學,分別爲重在激發閱讀興趣、消除學生與經典間隔閡的“讀前引導課”,根據學生閱讀現狀採取不同推進策略、讓學生順利讀下去的“讀中推進課”,以及在學生讀完整本書後通過多種方法助其深度理解的“讀後提升課”。總之,教師在設計整本書閱讀任務時要貼近學生,由淺入深、由單本到專題,對整本書閱讀作出長期規劃與序列化訓練。

二是提煉策略,紓解整本書閱讀的實施困境。整本書閱讀教學最大的考驗來源於教師自身,如果教師喜歡讀書又樂於思考如何教學,那麼一定可以走出目前的教學困境。筆者認爲,首先,教師要將整本書閱讀當成一門課看待,從教學目標、教學過程、教學內容、教學評價等方面思考教學設計。其次,不同類型的書讀法不同,教師要指導學生掌握一定的閱讀方法,在讀書中發現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如《儒林外史》這部小說,不是靠情節生動取勝,而是靠塑造人物取勝,因而閱讀這本書應該探尋作者是如何把人物刻畫得形神兼備的。最後,教師要針對不同學生、不同書籍,找到適宜的教學形式,引導學生從語文學科出發,圍繞語言建構、思維能力和審美創造等維度進行深入閱讀。如對於《昆蟲記》,教師可引導學生從“科”和“普”兩個維度進行探究,把握作品的科學知識,理解法布爾的科學觀察和探究精神,探尋法布爾的寫作秘訣和語言特色;而對於《海底兩萬裡》,教師要引導學生從“科”與“幻”兩個維度展開探究,其中“幻”包括小說的構思藝術和豐富的想象等。

此外,教師在指導學生閱讀時,要着眼於“整”字,引導學生在宏觀視野下把握整本書的內容(即範多倫所說的“檢視閱讀”),並找到作品的“綱”。如《西遊記》的“綱”是“成長”,孫悟空從石猴成長爲“鬥戰勝佛”的故事,告訴人們“斬斷心猿即悟空,行者鬥戰成聖佛”。在完成“檢視閱讀”後,教師要引導學生進入批判性閱讀階段,以問題切入文本,考慮整本書的功能定位、作品的母題定位及獨特性定位等,還可設置指向批判性理解的寫作任務。

三是完善體系,緩解整本書閱讀的評價困境。整本書閱讀的過程性評價是課程實施的重要推手,有助於教師及時發現學生的閱讀問題,提出針對性改進意見,促進學生反思閱讀過程、改進閱讀方法。如何完善整本書閱讀的評價體系?首先是打通終結性評價和過程性評價的壁壘,優化過程性評價效能。教師需要“擡頭望天”,根據課程標準的要求把握整本書閱讀的評價趨勢,設計過程性評價的落點。然後是改進整本書閱讀的評價目標。除了着眼於學生讀了沒有、讀得怎樣,教師還要重視學生的“閱讀興趣與毅力”“閱讀意識與眼光”“閱讀策略與遷移”等,讓學生成爲終身閱讀的愛好者。最後是改進整本書閱讀的評價方式。教師可通過真性視野(即圍繞整本書閱讀過程中最真實的問題對學生進行調查)、交互視野(即關注學生與閱讀環境或活動間的互動)、長線視野(即長線觀察與記錄)等方式,觀察學生在閱讀興趣、閱讀策略運用、閱讀效果等方面的表現,關注學生在閱讀過程中“表現出來的學習態度、參與程度和核心素養的發展水平”,綜合考量學生的閱讀素養。

(作者系南京市科利華中學教科室主任,語文特級教師、正高級教師)

《中國教育報》2025年08月24日 第03版

作者:王躍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