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商銀行“智慧經營”理念再提質:不求規模、不壘大戶、不掙快錢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李覽青 杭州報道

4月3日,在召開2024年度業績說明會前,浙商銀行黨委書記、董事長陸建強先向公衆介紹,陳海強曾長期在基層一線工作,擔任過浙商銀行兩家重要分行的行長,也擔任過總行首席風險官,分管多個業務條線,“是我們行裡自己培養起來的幹部”,具有豐富的銀行經驗、經營管理經驗。

4月2日,浙商銀行發佈公告稱,根據中共浙江省委決定,陳海強任浙商銀行黨委副書記,同時提名陳海強任浙商銀行行長。本次業績說明會也是陳海強面向所有上市公司投資者的“首秀”。

站在新的起點上,浙商銀行重夯根基,輕裝上陣。

一方面,不斷夯實資產負債結構,及時對經營策略作出調整。截至2024年末,浙商銀行營收增速保持股份行領先達6.19%;資產負債結構進一步優化,總資產站穩3.3萬億新臺階,存款付息率下降14個BP。

另一方面,歷史風險資產基本出清,資產質量穩中向好。截至2024年末,浙商銀行不良貸款率爲1.38%,較上年末下降0.06個百分點,連續3年實現下降,撥備覆蓋率爲178.67%,較上年末下降3.93個百分點,貸款撥備率爲2.46%,較上年末下降0.17個百分點。

在“智慧經營”的理念下,浙商銀行已經開啓了新徵程。陳海強說:“智慧是生命的燈塔,智慧經營是銀行行穩致遠的指南針。浙商銀行再也不一味追求規模情結,再也不走‘壘大戶’的老路,再也不關注‘掙快錢’,這些都是浙商銀行追求長期價值的選擇和方向。”

智慧經營提質,“把資源用在刀刃上”

自2023年出任浙商銀行黨委書記、董事長以來,陸建強在回顧近年來浙商銀行的經營理念時談道:“(我們)將‘智慧經營’作爲提升特色競爭力,推動高質量發展,打造一流的專業專注的行業競爭力的‘經營法寶’,努力實現從服務一家企業到服務整個產業生態轉變、從抵押擔保爲主的當鋪金融向以算力爲主的場景金融轉變、從傳統關係營銷向數字獲客轉變、對公爲主壘大戶向普惠導向的小額分散轉變。”

在“智慧經營”理念下,2024年浙商銀行堅持把資源用在刀刃上,不斷夯實資產負債結構,結合內外部形勢變化,在經營上及時做了三方面的調整。

一是經營策略從“資產端發力”調整爲“負債端發力”,持續壓降存款付息率。

二是從“高風險高收益”調整爲“低風險均收益”的資產配置策略,積極佈局項目貸款等收益適中、風險可控的長久期資產,進一步夯實資產底座。

三是從單純追求“單項收益”調整爲“追求場景化的綜合收益”轉變,不斷提升客戶粘性,並通過中收擴大工程、弱敏感資產夯基工程、負債結構優化工程、數字化營收提升工程等“四大工程”,全面拓寬收入來源,讓資產負債營收呈現高質量發展態勢。

在資產端,“低風險均收益”的資產擺佈助推收益與風險平衡。2024年,浙商銀行在營收增速保持同業領先的同時,實現不良貸款率連續三年下降至1.38%。

在負債端,負債結構顯著優化,存款付息率壓降的同時規模平穩增長。2024年,吸收存款餘額較上年末增長2.87%達到1.9萬億元,付息率4年連降至2.10%,成爲影響營收及發展持續性的重要助力。

年報顯示,在“以客戶爲中心”的綜合協同改革推動下,2024年浙商銀行公司、個人客羣數量實現顯著增長。個人客戶數(含借記卡和信用卡客戶)達1,167萬戶,全年增幅20.75%;服務公司客戶數超26萬戶,較年初增長14.92%,其中新批公司授信客戶中科技型企業佔比超過30%。科技金融領域已爲超3萬戶科創企業、近4000戶高層次人才客戶提供融資超3600億元,形成了陪伴科創企業共成長的良好生態圈。

輕裝上陣,“把風險化解作爲頭等大事”

“三年來,我們始終把風險化解作爲頭等大事,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化解處置風險,成功卸下了歷史包袱。”陸建強在業績會上表示。

2024年浙商銀行整體資產質量穩中向好,分爲三個維度。

從基本指標來看,2024年末浙商銀行整體不良率、公司貸款不良率、個人貸款不良率分別爲1.38%、1.36%、1.78%,分別較年初減少0.06個百分點、0.01個百分點、0.13個百分點,資產質量表現均有所改善。

從重點領域風險壓降來看,該行管理層表示,今年來通過加大風險處置力度,前瞻性壓降成果突出。其中,房地產不良貸款率1.55%,較年初下降0.93個百分點。

從歷史風險化解來看,影子銀行的歷史包袱已加快出清,整體風險處置迴歸常態化管理。

“回顧2024年,我們風險處置工作有三方面比較明顯的特點。”浙商銀行行長助理、首席風險官潘華楓在業績會上表示。

第一是風險處置的力度較大。潘華楓提到,2024年全年處置的不良資產規模同比增加35%,新計提的減值準備較2023年增加將近8%,佔營收的比例超過41%。“這充分體現了我們行把化風險作爲頭等大事的決心和力度,而且去年在多計提減值準備的情況下,我們銀行還能保持淨利潤的正增長,這是很不容易的。”他表示。

第二是風控策略更加穩健。潘華楓透露,面對去年外部環境的複雜、特殊形勢,浙商銀行確立了更加審慎的風險收益均衡策略,進一步加強授信的全流程管理,嚴控行業和單戶的集中度,持續深化重點風險領域的化解。

第三是產業投研能力提升。浙商銀行通過新設產業研究院,加強政策前瞻引領能力,堅持“小額、分散”的授信原則,進一步夯實資產質量。

據悉,今年浙商銀行將聚焦產業投研、風險處置、專業評審、數字風控四個“提升深化”,保持資產質量繼續穩中向好態勢。一方面,以數字化風控和區域差異化研究,加強授信全流程管理,嚴控新增領域風險發生;另一方面,多措並舉加快出清存量風險,推進智慧清收增加效益。

非息收入頂上,“把大零售板塊作爲五大板塊之首”

在淨息差承壓的背景下,銀行如何應對當下的低利率市場環境,成爲大衆最關注的問題之一。

浙商銀行的發力重點是,增厚非息收入,改善營收結構。

2024年,浙商銀行實現非利息淨收入224.93億元,在營收中的佔比提升至33.25%,抓住行業機會,其他非息收入增長較快,成爲應對低利率市場環境的一大優勢。

在浙商銀行大零售、大公司、大投行、大資管、大跨境五大業務板塊中,“大零售”居於首位,並在去年開啓“財富管理全新啓航”戰略。

“一家銀行想‘殺出重圍’,一定要靠競爭力吃飯,背後需要強大的投研能力支撐。”陳海強表示。近年來,浙商銀行以數字化投研爲抓手,全面啓動“中收擴大”工程,打造立體式研究生態和全天候研究服務矩陣,增強營收的可持續性。

數據顯示,浙商銀行零售AUM(管理零售客戶資產)保持較好增長。截至2024年末,該行零售AUM增量創近四年新高,增幅近10%。財富代銷規模和手續費收入逆勢增長,同比增長均超20%。

對於淨息差收窄週期性挑戰,浙商銀行管理層向記者表示,淨息差下行是行業共性和業務轉型主動調整後的綜合結果,目前該行淨息差仍居股份制銀行靠前水平,2025年預計仍處於下行通道,但降幅將明顯降低。

展望2025年,面對淨息差下行、金融市場不確定性增加等挑戰,浙商銀行將通過優化資產負債結構和強化投研力度,爭取保持優良的營收表現。從具體行動上,資產端夯實弱敏感資產夯基工程,做大“低風險均收益”資產;負債端做好負債結構優化工程,壓降高成本負債,做大低成本存款。同時強化投研攻堅,積極提升非息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