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輪行情並不是散戶市,誰是主力?
財聯社8月26日訊(記者 吳雨其)昨日,滬指漲1.51%,報3883.56點,創下近十年來新高;深證成指漲幅更達2.26%,創業板指更是大漲3%;滬深兩市合計成交達3.18萬億元,成爲A股歷史上第二次單日成交突破3萬億元。當指數、成交額、市場熱度幾乎同時“破錶”,A股所受的關切度也再度升溫。
中信證券在最新策略研報中提到,這輪行情從起步到加速,核心推動力量並非散戶,而是“聰明的錢”主導的產業趨勢與盈利改善。安聯基金同樣指出,當前市場已經進入了一個由宏觀、基本面與政策託底共同驅動的“Rerating週期”。這一輪上漲,是結構性的重估,而不是單純的流動性狂歡。
在熱度尚未擴散至全民參與的此刻,或許識別出本輪行情的本質,比追問“牛市是否來臨”更有意義。
散戶沒有大規模進場,這輪是誰在買?
一看新增開戶數。中信證券近期研報數據顯示,2025年7月新增A股投資者爲196.36萬戶,同比雖增長71%,但仍遠低於2024年10月與2015年牛市階段的開戶潮峰值。西部證券測算的散戶參與度指標顯示,目前的市場熱度尚不及去年9月的階段性行情,更無法與2015年、2020年那兩輪典型的情緒型牛市相比。
二看公募產品發行。代表散戶資金流向的主動型公募產品依舊錶現並未有明顯起色。7月主動公募新發僅97億元,8月截至22日也僅爲110億元。更關鍵的是,近幾周以來淨贖回率已攀升至-0.94%,爲2024年以來的新高。相比之下,浮動費率產品和機構定製基金等面向高淨值客戶的產品,熱度則持續升溫。
三看私募產品發行。本輪行情中,代表高淨值資金與專業投資者的私募機構,成爲市場主角。7月私募備案規模達到793億元,環比上升164%,同比增長407%,回升至2020-2021年高點區域。而且不同於過去“散兵遊勇”的投機行爲,這次私募備案產品的平均體量明顯擴大。中信證券渠道調研亦顯示,樣本私募自7月以來倉位持續維持在80%以上,8月15日最新倉位爲84.1%,充分參與本輪上漲。
華西證券也指出,7月華潤信託統計的股票私募平均倉位爲63%,爲近兩年來最高水平,處於2020年以來的中位數附近,表明高風險偏好資金正在持續入市。
四是企業客戶對資本市場的參與意願也顯著提升。據中信證券統計,今年已有至少60家上市公司公告擬使用自有閒置資金參與證券投資,其中8家投資金額超過10億元,似乎更多企業選擇通過投資二級市場來提升資金使用效率。
五是全市場結算資金佔流通市值比例。據中信證券估算,目前這一比例約爲8.07%,與2014-2015年行情啓動期的8-10%區間接近,但低於2024年10月的9.37%,顯示散戶活躍度仍不算高。構造的“賺錢效應”指標亦顯示,上週讀數爲2531億元,在最近的7週中,有6周的賺錢效應爲正,且最近2周的絕對水平均與4月11日當週的水平相當。表明8月以來市場正處於持續積累的狀態,結構性機會正在不斷髮酵。
六是融資融券。7月以來融資餘額突破2.15萬億元,創下2015年以來新高,日均融資淨流入達78億元,遊資活躍度大幅提升,龍虎榜交易淨買入額超過200億元。
七是海外資金方面。儘管長線配置尚未完全恢復,但高盛等機構的報告顯示,8月以來對衝基金正以近7周最快速度增配中國股票。部分主動型外資自去年10月以來首次流入A股,儘管規模仍小,但趨勢性動能已開始顯現。
漲的不是熱度,是趨勢和盈利
中信證券強調,本輪行情從4月啓動以來,其核心線索並非“錢多”或情緒炒作,而是緊密圍繞產業趨勢與盈利改善主線展開。遊戲、創新藥、通信設備、北美算力鏈、有色資源等板塊的輪動節奏清晰,背後邏輯要麼來自盈利超預期,要麼基於產業催化強驅動。
比如,遊戲ETF自4月9日以來(截至8月22日)累計上漲47.9%,港股通非銀ETF漲幅達61.4%,恆生創新藥ETF自5月中旬起累計上漲67%,5G通信ETF漲幅高達68%。這些板塊皆由基本面改善或全球產業趨勢支撐,並非概念炒作。
安聯基金基金經理程彧亦表示:“這輪市場的結構不是由純資金堆出來的,而是三大驅動形成的結構性機會:企業盈利能力改善、系統性風險緩和、政策組合拳託底。”他進一步指出,“從居民大類資產配置變化看,‘由債轉股’的趨勢正在持續,特別是對科技與創新板塊的配置熱情逐步回升。”
東吳證券在報告中也提到,“反內卷”與“需求提振”政策組合拳正在改善市場對企業盈利的預期。後續若PPI率先觸底回升,將進一步推動盈利修復,從而支撐指數上行。同時,隨着美元指數跌破前低,全球流動性邊際寬鬆,人民幣資產吸引力持續上升。
國金證券則表示,“中國企業的下游需求對全球製造業景氣更爲敏感,這種預期上修驅動A股8月加速上行,跑贏全球主要市場。”在他們看來,A股的內生動力不僅來自產業層面,也得益於國際資本流向重塑帶來的外部紅利。
在這種多重共振之下,“漲得快”並非市場躁動的表現,而是產業與資金在預期框架內的快速定價反應。
新舊資金接力:結構牛的下半場如何展開?
中信證券指出,2020-2021年發行的主動型公募基金目前已接近盈虧平衡,平均淨值回升至0.96元/份,可能會面臨前一輪被套牢的持有人的集中贖回。這部分“老資金”可能將迎來一個出清期,但在整體市場增量充沛、機構配置熱情高漲的背景下,其退出將更多改變市場結構節奏,而非趨勢方向。
對後續行情的判斷,機構觀點更爲明確:有機構認爲,產業趨勢仍是交易主線,“強者恆強”的格局將持續主導風格表現;未來市場或在“股市慢漲—信心增強—資金流入”的循環中演進。申萬宏源證券則提示9月或存階段性震盪,但整體行情邏輯未變,中期仍具高度可參與價值。
銀河證券表示,日前的傑克遜霍爾全球央行年會上,美聯儲主席鮑威爾釋放寬鬆信號。美元指數長期走弱週期下,全球資本流向重塑將爲A股市場向上提供進一步支撐。
配置上,中信證券提出建議,重點聚焦盈利兌現能力強、產業趨勢明確的領域,尤其是資源、創新藥、遊戲、軍工等方向。安聯基金亦重申“紅利+科技”的配置框架,並強調科技板塊在三季度具備超額收益基礎。
從結構來看,這輪行情不是靠情緒“堆”起來的泡沫,也不會通過全面普漲演繹,而是“由趨勢確認所引發的理性再定價”。這是一場以盈利邏輯爲錨、以機構行爲爲主的結構性慢牛。
中信證券提到,“這輪行情是由聰明的錢主導。”換句話來說,就不應執迷於類比過往情緒主導的上漲節奏,不是散戶市,不是熱錢潮,也不是某類資產的短期風口。這是一輪資本結構轉變、產業趨勢兌現、資金行爲演化共同形成的重估週期。不是狂熱的開場,而是精準的定向,是市場邏輯迴歸的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