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推行“互聯網+護理服務”模式
轉自:邯鄲日報
周林怡 李嬌儼 林曉暉
冬末春初,乍暖還寒,是呼吸道感染性疾病高發季節。老年人、術後康復人羣、重症臥牀患者、孕產婦等羣體往往行動不便,往返醫院還可能增加交叉感染風險。
近年來興起的“互聯網+護理服務”,緩解了他們的就醫難——患者點點手機預約,執業護士就會帶着藥械上門,在患者家完成醫療護理服務,這一模式也被網友稱作“網約護士”。
浙江是全國最早一批納入“互聯網+護理服務”試點的省市之一。目前,全省共有635家醫療機構、5.6萬餘名護理人員參與,推出91項服務項目,2024年爲58萬餘人次提供護理服務。
現在,除了胃管、尿管、PICC導管等傳統臨牀護理項目,“互聯網+護理服務”裡還出現了母嬰護理、中醫護理、康復護理等服務。“護理”這一概念的外延正在拓寬。
“網約護士”這一新職業是如何運轉的?能給患者帶來哪些便利?
便捷 手機一點,服務上門
去年,孕早期的杭州市民趙女士因治療需要,要定期肌肉注射黃體酮,來回醫院奔波卻又與臥牀休息的醫囑矛盾,這讓她一度苦惱。
“瞭解到‘浙裡護理’小程序可以提供上門護理服務,我果斷下單了。”趙女士說,浙江大學附屬婦產科醫院的護士很快按照預約時間上門,還會細心叮囑飲食、衛生等事項。更令她感動的是,當提出要在早上8時前進行護理時,接單護士也毫不猶豫地答應了,“我心裡一下就踏實了,也認定了對方”。
“網約護士”的服務有多貼心便捷?
對患者而言,只需在“浙裡辦”APP打開“浙裡護理”小程序,點擊“上門護理”按鈕,就能選擇各類上門護理服務,涵蓋臨牀護理、中醫護理、母嬰護理、靜療護理、傷口造口等十餘類,每個類別包含多個項目,基本涵蓋日常護理需求。
接單流程也並不複雜。寧波市護理質控中心常務副主任、寧波大學附屬第一醫院(以下簡稱“寧大一院”)護理部主任徐琴鴻介紹,“浙裡護理”平臺會自動派單,客服也會保障接單時效性,如果患者下單時間比較緊急卻沒有護士接單,客服會聯繫醫院的管理人員,進行全院調配,滿足患者需求。
“網約護士”上門服務的價格目前是根據市場需求定價,採取備案制。目前大部分地方上門護理服務項目需要自費。爲減輕患者負擔,浙江部分地區探索創新做法,比如台州將居家護理納入醫保報銷範圍;寧波將PICC置管護理、導尿管護理和鼻胃護理項目納入醫保。
“護士通常是‘三班倒’,我們都是利用休息時間來接單。”寧大一院月湖院區的注射室護士邵潔瓊說,她已經從事“互聯網+護理服務”近3年,共計接單量近500單。她所在的寧大一院也是浙江首家開展“互聯網+護理服務”的實體醫院,近5年服務患者超過19000人次,居全省首位。
但是,“送健康”可不像送外賣,只需要點對點送到即可。對於護士來說,出去接一趟單,不僅要佔用休息時間、按照嚴格流程提供服務,上門前要進行各種準備工作、服務結束後還要負責回收醫療廢物……
“儘管會佔用休息日,但只要感受到被患者需要和肯定,就能堅持下去做這件事。”浙江省台州醫院護士長錢衛央說,不少熟悉她的老年患者,會指定她上門,冬天還會提前準備好桂圓茶迎接;邵潔瓊還收到過患者家屬專程送來的錦旗,寫着“微笑親切 熱情服務 主動關愛 勝似親人”。
往往一次短暫的接觸,卻能引發深刻的迴響。許多這樣的瞬間,貫穿在“網約護士”們的工作中。對很多居家患者來說,護士的出現不僅意味着提供治療,也是一種心理安慰,撫平疾病來臨時的慌亂與無助。
聯動 服務可及山區海島
隨着線上護理服務的普及,迎面而來的則是需求和資源是否匹配的問題。
“居家護理服務的‘可持續’是關鍵,我們要以最少的人力資源滿足最大的服務需求。”台州市護理學會理事長、台州市康復醫院副院長畢東軍告訴記者,尤其是三級醫院,門急診壓力大,護士下班後的空餘時間有限,遠距離的服務地點還會加大交通成本。
再加上不少患者傾向於選擇自己最信任的醫院,而不是考慮距離。患者家在市區尚可接受,如果在偏遠的山區、海島,怎樣才能合理調動區域內符合條件的護士資源?
上門護理,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衛生院有天然的優勢。壓力在基層,破題也在基層。台州市衛生健康委醫政醫管處副處長陳福海介紹,2016年開始,台州市率先在全省探索“互聯網+居家護理”的“三級聯動”模式——將市內9個縣市區按照人口比例和醫療資源分成9個網格,每個網格內有一家二級及以上醫院和數家衛生院,以家庭醫生團隊簽約模式,就近原則分配患者。
服務半徑在慢慢縮短,延伸至家門口的護理意味着更高的服務可及度,也激活了醫療體系的“神經末梢”。
記者在臺州市各區域上門居家護理服務量統計圖上看到,基層提供服務的佔比在逐年升高。比如,臨海市第一人民醫院醫共體白水洋分院去年一年“互聯網+居家護理”服務量高達898次。
“在小小的白水洋,總共有13個上門護理團隊,其中包括醫生、護士和藥房人員。”白水洋中心衛生院副院長朱哲秀說,轄區內65歲以上老人約有1.5萬,其中包括大量慢性病、失能老年人,有大量的上門護理需求。
記者跟隨家庭醫生團隊來到一戶位於上山根村的患者家庭。從衛生院出發,只需步行十餘分鐘,如果護士從市區趕來,則需要將近1個小時。
患者陳奶奶因摔倒骨折,現在只能臥牀,日常需要藉助導尿管。她的女兒高女士告訴記者,早年母親傷口換藥,都要全家人陪護乘坐救護車前往台州醫院,一趟需要300多元的車費,老人家還要承受舟車勞頓。“現在手機上點點,醫生護士就按時來了,解決了我們一家人的大難題。”
隨着多級聯動模式的推廣,現在,一根網線,甚至能把省級醫院的居家護理服務送到偏遠山區海島的居民家中。在舟山,岱山縣第一人民醫院(浙大二院岱山分院)的護士上門護理時若遇到困難,可藉助浙大二院“互聯網+護理”四級(省級醫院、縣級醫院、社區和家庭)聯動平臺,聯繫專家遠程協作指導,保障護理服務質量。
願景 提供全週期生命照護
未來,“網約護士”會走向何方?
漸入老齡化社會,更大量的居家護理需求涌現,同時人們的健康觀念開始轉變,“護理”這一概念的外延也在拓寬,內容趨向細分——不僅提供治療,也關注康復,更是一種精細的、連續的、全週期的生命照護。
針對這一趨勢,全省多地開始運用“家庭建牀”模式推進居家護理服務,要求更全面的護理服務,相應的,上門護理項目也在擴充。
目前,台州市已在開展居家營養、康復和中醫等專科護士培養計劃。比如居家營養專科護士,不僅需要具備護理的基礎技能,還要完成一系列培訓項目,包括居家鼻飼餵養操作、吞嚥障礙評估與攝食訓練、居家營養監測方法等,考覈認證後發放合格證書。“不過,目前營養、中醫等領域的護理人才仍然比較匱乏,而且,增加新的護理項目,還需要配套更細節、更完善的服務規範。”畢東軍坦言。
服務觸角正不斷延伸至各個角落。比如地理環境特殊的舟山,海島交通不便,且老齡化程度高,對上門護理的需求量很大。目前,“互聯網+護理服務”已能覆蓋全市各縣區,無盲點輻射至所有海島鄉鎮。去年,舟山還新增安寧療護項目3項、專科護理(母嬰)項目5項、專科護理(中醫)項目7項等,關注“一老一小”需求。
除此之外,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開始重視“囤健康”,由此催生了日益增長和細分的健康需求。比如,去年寧大一院爲一家企業的年輕人開展了“三伏貼”治療;爲產婦新增了產後康復、新生兒居家護理指導等創新服務。
“去年,寧波市民下單量比較高的項目裡,有一項是針對兒童的霧化吸入服務,共有7500多單。”徐琴鴻說,現在許多家庭精細化育兒,患兒在家進行霧化治療、避免院內交叉感染,能讓家長更放心。
爲了讓患者更放心地享受便捷、專業的護理服務,除了設置嚴格的准入門檻,不少醫院通過定期培訓來提高護士的操作技能和服務水平。寧大一院的護理部成立了“互聯網+護理服務”質控小組,對護士的服務質量進行質控檢查;在臺州,如果基層護士沒有把握,可以聯繫醫共體單位的上級醫院的護士共同開展,上級醫院還可以通過線上會診實時提供幫助和指導。
值得期待的是,隨着對“互聯網+護理服務”的剛需增加,人們對上門護理的價值認知提升,一個新領域正在徐徐展開。護士敲響家門,帶來專業、健康和安慰,穩穩接住人生裡的一個個脆弱時刻。
(轉自2月14日浙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