摺痕裡的溫度 中國鐵路告別紙質票歲月
圖爲各地抵達通化的老式紙質車票和通化站站臺票。(新華社)
中國鐵路2024年11月1日起逐步推行數字化的電子發票,經過一年過渡,10月1日起,全國鐵路不再提供紙質車票;小小的車票,承載着一段段旅程與旅程中的人生點滴,於是在告別紙質車票前夕,許多對火車票懷有特殊情感人開始忙着收集車票,也收藏車票每道摺痕裡歲月的溫度。
10月1日起,全國鐵路旅客運輸領域將全面使用電子發票,此後不再提供紙本車票;得知取消紙本報銷憑證的消息後,何超在社羣平臺發佈代打「紅票」的訊息,很快便收到上百人的諮詢。
與何超一樣對火車票懷有特殊情感的人不在少數,新京報報導,受訪者中,有經歷3年異地戀情最終團聚的青年,有透過火車窗口閱覽遼闊國土的揹包客;有鍾情於公益慢火車觸摸鄉土的19歲少年,也有收藏了35年車票的鐵路老職工。
何超收藏的特殊時間點的火車票。(取材自新京報)
24歲何超收集180張 每張票背後都有故事
我覺得火車票不只是張乘車憑證,更是情緒的載體;我收藏的每張票都藏着背後的故事:「隨着自己最愛的河南隊去北京工體遠征」、「和女朋友硬臥直達上海的畢業旅行」、「與大學同學相約去長沙」…這些紙折過、皺過,有些甚至不小心被水泡過,但每道摺痕、褶皺都是歲月的溫度,是回憶的脈絡。
我特地買了收納冊來存放車票,180張中有80張是「紅票」;「紅票」是碳帶打印,票面上的字不容易掉色,而「藍票」是熱感印製的,接觸到陽光、空氣就會慢慢褪色,直到光禿禿的一片,有種陷入回憶卻無能爲力的慫然。
得知10月1日起無法列印紙本報銷憑證後,我看到網路上有很多朋友都想收藏「紅票」,卻苦於所在城市沒有可列印的車站,於是萌生幫大家代打的想法,主要是想幫助同樣喜愛「紅票」的朋友如願收藏,同時也能稍微覆蓋我往返印刷站點的交通成本。
我會利用週末時間,搭乘綠皮火車從鄭州前往安陽或駐馬店站列印,根據網友分享的經驗,多數車站對專程來印製「紅票」的旅客都比較配合。
33歲山山收集200張 異地戀裡的奔波與愛
我和愛人曾經歷過三年的異地戀時光,我在蘇州,他在南京;那三年,他每週五下班就趕來蘇州,週一清晨再返回南京上班。即使相隔兩地,每當我需要他,他總會及時出現,他的愛,藏在無數瑣碎而溫暖的細節裡,也藏在那些字跡漸漸模糊的車票裡。
我們在2014年秋天相識,他是我大學室友的發小,我曾兩度婉拒室友介紹的好意,但第二次拒絕那天,我接到家裡的電話,得知媽媽確診癌症,匆匆趕回蘇州。
那時也剛經歷親人離世的他主動聯繫我,耐心給我建議,並堅持每天給我一個笑話;回想起那段日子,他給我充滿烏雲的天空撕開了一點縫隙,讓陽光透進來。
他經常給我驚喜:每週爲我訂一束花,出差一定會帶禮物回來;我隨口說了一句蘇州下週要下雨,他寧願改簽也幫我把牀單洗好晾上再走;我因爲過敏和手劃破了找他撒嬌,他會夜裡12點多從趕來給我驚喜。
2019年秋天我們訂婚,終於結束異地戀,我把車票收在一個復古的鐵皮盒子裡,這些車票不只是記憶,更是他對我的愛。如果有一天,有從未見過紙質車票的年輕人出現,我會像老一輩人向我們講述糧票的故事那樣對他說:這是上一個時代的印記,它承載了一段關於奔波、關於愛的記憶。
曾曦墨將自己收藏的車票擺放成中國鐵路路徽的形狀。(取材自新京報)
曾曦墨在公益慢車旁看到賣菜的村民挑着擔子上車。(取材自新京報)
19歲曾曦墨收集500張 公益慢火車裡的人情味
從2023年第一次真正啓程開始,就深深愛上坐火車出遊;我最喜歡搭公益慢火車, 2023年底計劃去貴州旅行,在網上看到5640次公益慢火車,毫不猶豫把它列入打卡行程。
那是我第一次搭乘公益慢火車,一切都如新聞所描述的:車上有菜農擺攤賣菜,還有寫着招工資訊的小板子。列車長看到我是外地來的還沒吃飯,就貼心地把飯菜送到我面前。整趟列車充滿溫暖和人情味。
慢火車也各不相同:有些是勞工通勤車,有些是村民趕集車;有些要開一整天,有些全程只要四、五個小時;有些旅客乘降所甚至連站房或棚頂都沒有,乍看之下還以爲是公車站。如果在乘降所上車,都是先上車後補票。途經大涼山的5633次列車,自1995年定價以來就從未漲過價,很多人從通車一直坐到了現在。
紙質車票是真正能握在手上的記憶,幾年後翻出來,當時的故事依然清晰。將來,我會把這些車票展示給我的孩子和親朋好友看。也許十年後出生的孩子,根本不知道世界上曾經存在過紙質車票這回事,我會告訴他,這些車票是一個時代的印記,也是一種歷史的見證。
34歲林杏收集169張 旅途裡的難忘回憶
我從23歲開始旅行就養成收藏車票的習慣,一直持續到現在,厚厚一沓滿是時光的痕跡。
最珍貴的車票,是2014年第一次進藏時留下來的。那時我剛大學畢業,存了半年薪水決定出去走一趟,我在社羣平臺上約幾個朋友,大家在西寧集合。
搭上了去西藏的火車,起初大家都特別興奮,有說有笑;但過了唐古拉山,有名旅客突然高山症,直接暈倒在我面前,工作人員趕緊拿氧氣瓶急救。我提早半個月吃紅景天還是效果甚微,翻過唐古拉山,我一路吐到拉薩。
剛畢業那幾年沒有正式的工作,打工存夠旅行的錢就去玩,玩夠了再回來繼續打工。每次旅行回來,我都會把車票隨手放進一個盒子裡,直到去年盒子滿了,整理時才發現,這些車票摞起來竟有四根手指併攏那麼厚。
以前的車票是紅色的,後來變成藍色,再後來直接刷身分證就能進站;我能清楚感受到科技的進步,但也注意到很多老人還是依賴那張小紙。今年我去參加廣西的「三月三」壯族歌節,不少老人坐車回鄉祭祖,仍需要拿着「紙質票」找位置。
9月初,得知鐵路將全面取消「紙質票」,我心裡有些失落,以後能留下的實物記憶,恐怕越來越少了。
孫昆育收藏的硬板票。(取材自新京報)
56歲孫昆育收集了60公斤 鐵路串起三代人情感
我是中國鐵路昆明局集團有限公司的員工,去年鐵路內部系統就流傳今年將取消紙本報銷憑證的消息,得知這個消息時,我心裡五味雜陳。
一方面,身爲沉迷收藏車票的人,想到今後再難有新的紙質車票入藏,心裡多少有些不是滋味;另一方面,我們一家三代都見證中國鐵路的飛速發展,車票的信息化正是這一進程的縮影,沒有什麼比親眼見證並參與其中更讓我自豪的。
爺爺和父親都曾參與鐵路興建;當年修建隴海西線時,父親經過母親所在的村莊,兩人因此相識,這纔有了我。可以說,鐵路不僅貫穿我家的生活,也串連我們三代人的情感與記憶。
1990年工作以來,我開始收藏車票;除了在舊貨市場、二手市集和網路平臺淘票,由於我在客運段工作,每次到站第一件事,就是去月臺垃圾桶翻找被丟棄的車票——那是我收藏的重要來源之一。
我尤其鍾情於老車票,因爲它們承載着時代的印記。新中國成立初期,主流的是手寫票和硬板票,二者使用年代相近,只不過硬板票主要由車站工作人員出具,手寫票則由列車員填寫。
我收藏的車票數量龐大,難以逐張清點。 2023年我曾經稱過一次重量,所有車票加起來約60公斤,少說也有幾萬張。我有個心願,退休之後寫一本《火車票鑑賞與收藏指南》,透過一張張車票,梳理中國鐵路的發展脈絡。我還夢想能創辦一個火車票展館,讓更多人看到這些珍貴的時代符號。
旅客展示12306手機APP生成的動態二維碼電子車票。(中新社)
手工蓋日期、算盤計價錢… 當年賣票像「抓中藥」
電子客票實現旅客「一證通行」,顯著提升出行效率;從「排隊買票」到「刷證進站」,從「手貼座位條」到「手機改簽」,紙質車票從「有」到「無」的前世今生,也折射出技術與社會變遷。小小一張車票,是鐵路售票員奮鬥半生的「夥伴」,是「鐵路迷」瞭解中國鐵路發展的憑據,也是無數段相聚、離別、重逢故事的見證者。
大公報報導,今年10月1日起,鐵路客運將全面使用電子發票,乘客可直接通過12306 APP或官網在線申請電子發票,生成的電子憑證可直接用於財務報銷,省去「購票取票」、「報銷打印憑證」等環節,進一步推進鐵路出行的無紙化與智能化。
說起「買票賣票」,國鐵南寧局南寧車站售票值班員林軍鬆至今記得1994年7月1日自己第一天賣票時的情景:小小的硬板票、手工貼座位條、算盤計算票價。三十多年來,他見證了鐵路售票從硬板票、軟紙票、磁介質票到電子客票的時代變遷。
報導指出,「硬板票需要手工操作,售票員得從票箱格子裡抽取對應車票,手工加蓋日期、貼上座位號,再用算盤計算價格。賣錯5毛錢,要對帳一整天。」林軍鬆感慨道,當年賣票像「抓中藥」,最快也需要1分鐘才能爲旅客「配」出一張車票,現在有了火車票購票系統,售票時間早已壓縮到幾十秒甚至幾秒。
如今,人工窗口的職能從「售票爲主」轉向「服務爲重」;「現在來窗口的,大多是不會用智能手機的老人,或是需要臨時改退票、諮詢行程的旅客。」手把手指導,成了林軍鬆工作的重要內容。
「電子客票簡化了流程,但服務不能簡化。」從「算票、找票」到「教用APP、解疑惑」,林軍鬆的工作日常,正是鐵路售票變革的縮影。他說,只要還有旅客需要,人工窗口就會一直守在這裡,讓每個出行的人都能感受到便利與溫暖。
從硬板票、紅色軟紙票到磁介質票,再到如今全面推行的電子客票,一張小小車票的變遷,不僅記錄中國鐵路技術的飛躍,更藏着時代浪潮下的人情冷暖。
報導指出,在林軍鬆的記憶中,上世紀九十年代的售票窗口前總是排着購票長隊;如今,人工窗口更多服務於老年人及特殊需求旅客,售票員的角色已從「出票者」轉變爲「服務引導者」。而對於00後鐵路迷曾曦墨而言,他收藏的衆多火車票裡,裝滿了自己求學、旅行的記憶,每一張都是獨一無二的故事。
紙質火車票的「退場」是技術發展的必然結果。電子客票不僅提升效率、節約資源,其所帶來的便捷和環保價值,也正是這個時代向前邁進的鮮明註腳。但當一張張曾經承載鄉愁、離別、夢想和團聚的票根,化作幾代人的集體記憶時,紙質火車票的「謝幕」,便更像一場溫柔的告別。
曾經,人們爲買一張票在窗口排隊數小時,爲確認座位緊緊攥着印滿字跡的票根;現在,指尖輕觸屏幕即可完成購票,憑身份證件就能進站乘車。「出行」從「奔波」變爲「便捷」,折射出社會運行效率的大幅提升。越來越多人體會到「說走就走」的暢快,跨境出行變得像「搭地鐵」一樣簡單,真正的時代進步,並不是讓舊事物無聲消亡,而是讓新變革承接着過往的溫暖,走向更高效、更包容的未來。
在贛州西站旅客使用手機電子客票通過檢票口。(中新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