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份避坑指南請收好(健康驛站)

高考結束後,準大學生們迎來了漫長假期。不少年輕人將目光投向了醫美,希望以全新形象迎接大學生活。其中,“微整形”受到歡迎,雙眼皮手術也備受青睞。

如何正確對待暑期集中釋放的醫美需求?選擇微整形或雙眼皮手術,有哪些注意事項?專家進行了解答。

暑期醫美市場升溫,準大學生偏好明顯

暑假期間,不少醫院的整形美容科迎來就診高峰。在中國醫學科學院整形外科醫院,面頸整形科主任醫師周栩觀察到,近年來每到暑期,門診裡的年輕面孔就多了起來,其中不乏即將步入大學的“準大學生”。

“除了高中畢業生,暑期求美羣體裡還包括在校大學生和大學應屆畢業生。”該醫院面頸整形科主任王太玲介紹,他們多由家長陪同,普遍偏好恢復期短、風險較低的醫美項目。例如,手術類項目以雙眼皮手術爲主;注射類項目,主要通過瘦臉針調整臉型,或用玻尿酸隆鼻、豐下巴來改善輪廓;光電類項目,以色素痣的手術切除或激光治療爲主。

那麼,什麼是醫美?什麼是“微整形”?

“醫美就是醫療美容,是用藥物、手術、醫療器械或者其他具有創傷性、侵入性的醫學技術方法,對人的容貌和各部位的形態進行修復或者重塑。”周栩介紹,醫療美容的本質是醫療行爲,提供醫療美容服務的必須是醫療機構。醫療美容可分爲手術類和非手術類兩大類:常見的手術類醫美包括雙眼皮、隆鼻、吸脂、面部輪廓整形等;非手術類包括激光治療、注射美容、線雕技術等,這些非手術的技術俗稱“微整形”。

高三畢業後的暑假,是否要通過醫美“悄悄變美”?準大學生們看法各異。

廣東廣州的高三畢業生晴天(化名)不久前剛做完雙眼皮手術。“我是內雙,眼睛看起來不夠有神。”晴天說,日常貼雙眼皮貼既麻煩又耗時,考慮到高考後有近3個月的長假,恢復時間充裕,她決定藉此機會微調,讓眼睛更有神、拍照更上鏡,從而提升自信。

相比之下,遼寧的準大學生王梓惟顯得更爲謹慎。“(做醫美)完全可以理解,但也要承擔相應的風險。”王梓惟說,看過一些失敗案例後,他對醫美手術心存畏懼,“追求美麗不應以傷害身體爲代價,關鍵在於把握分寸,年輕人還是不要過早嘗試醫美項目。”

中國醫學科學院整形外科醫院主任醫師王永前在近日召開的國家衛生健康委新聞發佈會上明確提出,不建議未成年人接受醫美手術。

“未成年人的生理狀態還沒有發育成熟,審美觀也在形成中,會隨着年齡的增長和社會環境的變化而變化,容易受到外界宣傳的影響,盲目地追求不切實際的美容效果。”王永前說,家長要對未成年人進行教育引導,幫助建立正確的審美觀,形成健康自然的審美追求,避免“外貌焦慮”。

微整形備受青睞,但諸多風險需認清

近期,“高中畢業生如何微整形”成爲社交平臺熱議話題,部分家長對此表示支持,認爲適度改善外貌有助於孩子未來的社交與求職。

“如今,一些高中畢業生想做微整形,家長也願意陪同前來。”王太玲分析,這些家長大多不是盲目鼓勵孩子求美,而是引導孩子注意安全。當接診到年齡過小或存在明顯容貌焦慮的求美者時,醫生會協同家長共同進行教育引導,幫助孩子理性看待容貌,培養健康的自我認知與接納。

在門診,周栩觀察到,有的家長提前預約高考後診療,“這些家長大多擔憂孩子自行選擇非正規醫美機構,風險難以控制,因此主動帶孩子到正規醫院嘗試醫美項目,以確保安全”。

當前,微整形受到很多愛美人士的歡迎。有人說微整形不用手術、沒有風險,真的是這樣嗎?

周栩表示,微整形雖然有創傷小、恢復快、風險低等優點,但並非沒有風險。

例如,光電類項目,短期併發症有皮膚紅斑、結痂、燒灼感、局部皮膚乾燥、局部腫脹等,多數可逐步緩解;但有時可能出現長期的色素沉着、瘢痕、蕁麻疹、接觸性皮炎等。如果操作不當或設備不合格,可能導致皮膚灼傷,癒合不良會遺留瘢痕。

注射類醫美項目,併發症包括注射部位不平整、皮下結節、肉芽腫形成等。比較罕見的嚴重併發症包括血管栓塞導致的皮膚壞死、失明甚至腦梗。如注射假冒A型肉毒毒素,容易出現中毒反應。

線雕技術,併發症包括術後線頭外露、血腫、局部不平整、左右不對稱、皮膚拉痕等。

“求美時,更要重視自身的安全和健康。”周栩提醒,要充分了解醫療美容項目的風險和實際效果,前往醫療機構、使用正規的產品和器械,這樣風險會大大降低。

警惕過敏反應,“微整形”勿變“危整形”

瘦臉、隆鼻、水光針、玻尿酸注射……隨着微整形項目的普及,其適用人羣的邊界也愈發受到關注。

“並非所有人都適合進行微整形。微整形存在明確的禁忌人羣,包括特定體質和身體狀況的人。”周栩提醒,例如易過敏體質人羣,要警惕對手術中使用的藥物、植入體內的材料產生過敏反應,如肉毒素注射、玻尿酸填充等,過敏可能導致皮疹、瘙癢、呼吸困難等嚴重後果。特別值得注意的是,操作“水光針”時,部分非正規機構採用“水光復配”(混合多種未經充分驗證安全性的藥物成分)結合手工注射的方式,極易引發面部肉芽腫,後續處理非常棘手。

再如,疤痕體質人羣。周栩介紹,這類人羣皮膚受到損傷後容易形成增生性瘢痕或瘢痕疙瘩。進行線雕、埋線提升等操作後,可能留下明顯瘢痕,影響美觀。此外,嚴重的臟器疾病患者,如患有嚴重心、肝、腎等內臟疾病的人羣,身體機能較差,手術風險高,可能無法耐受手術過程,甚至危及生命。

“在非手術類醫美項目中,注射類和光電類項目的注意事項有所不同。”周栩強調,注射類項目的禁忌症主要與患者的皮膚狀況、全身情況及病史密切相關。面診時,詳細詢問病史特別是過敏史至關重要。對於本身患有過敏性疾病、免疫性疾病或血糖控制不佳的患者,進行注射類醫美項目時必須格外慎重,非法產品可致肉芽腫、血管栓塞甚至失明。

光電類項目分爲治療型(如祛斑、祛痘)和保養型(如嫩膚)。周栩介紹,進行治療型項目前,醫生通常會藉助皮膚鏡或皮膚CT進行精準評估,這是保障安全有效的基礎。需要注意的是,光電類項目不是萬能的,存在效果不顯著甚至適得其反的可能性。例如,在黃褐斑的治療上,若未明確診斷類型就盲目進行光電治療,可能導致色斑加重。因此,整形外科醫生在涉及色斑治療時,建議尋求皮膚科會診或通過檢查明確診斷,以規避風險。

“選擇醫美項目務必慎重,在追求美的同時,要將安全放在首位。只有在安全的基礎上,美麗才能持久綻放。”王太玲提醒,樹立正確的醫美觀至關重要。比如,選擇正規機構和正規醫生進行操作,因爲並非所有手術後果都可挽回;在自身經濟承受範圍內選擇項目,避免給家庭增加不必要的經濟負擔;擁有合理的審美觀,避免抱有不切實際的期望;確保在心理承受範圍內選擇變美方式等。

單雙眼皮各有其美,整體協調是關鍵

大眼睛,雙眼皮……近年來,這一審美偏好持續佔據主流。

“其實,單眼皮與雙眼皮都很美,關鍵在於它們與面部整體的匹配度及與其他五官的協調性。”王太玲表示,美不能僅着眼於局部,更要看整體。單從眼部形態看,雙眼皮因多了一道褶皺,能在視覺上增加眼裂高度(上下方向),更顯眼大,這類似於畫眼線或接睫毛的放大效果,所以現在追求雙眼皮的人更多。

那麼,雙眼皮手術適合哪些人?

王太玲介紹,想做雙眼皮手術,至少需滿足以下條件:

生理層面:身體發育成熟(通常≥18歲,個別早熟者需評估);心理層面:具備穩定審美觀,能理性面對手術風險及恢復期效果波動。

“如果患者處於感染期、過敏期,或近期身體狀況不佳、相關檢查未達標等,不符合手術的條件,我們會建議患者延期手術。”王太玲提醒,此外,心理狀態評估同樣關鍵。對於存在明顯心理疾病或期望不切實際者的求美者,醫生通常會溫和勸阻甚至拒絕進行手術——整形無法解決深層次的心理問題,也很難達到完全改變容貌的預期。

王太玲介紹,雙眼皮手術大致可分3類:全切法、微創三點法和埋線法。相對另外兩種方法,全切法創傷相對較大,早期切口痕跡比較明顯,但適合大部分人羣,尤其適合眼皮厚或皮膚鬆弛的求美者;相對全切法,微創三點法和埋線法創傷較小,恢復也快,但要求求美者的眼皮薄且皮膚緊緻。

“近年來,大部分學生對求美日趨理性,但仍存在不顧自身條件、盲目求變的現象。”王太玲說,在門診中,常遇到帶着明星照片前來、希望“複製”明星同款雙眼皮的準大學生求美者。明星通常擁有優越的面部條件,例如臉小、眼睛長,能適配多種雙眼皮類型,選擇面大,但普通人的條件往往受限,無法簡單複製。同時,照片無法精準展示眼長、眼寬、眼部肌肉力量、眉眼間距等關鍵數據,參考價值有限。如果患者用明星照片是爲了說明自己的審美偏好,尚可理解;但若患者刻板地要求“成爲”某個偶像,就需要引起警惕,這常源於不成熟的審美觀,患者容易因追星對象變化而反覆更改整形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