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3種“毒爸爸”毀孩子一生,希望你家的不是

前幾天帶娃在小區遊樂場玩,看到了這樣一個場景。

有個4歲男孩摔倒了,第一反應不是哭,而是慌張地看向低頭玩手機的爸爸,最後自己爬起來拍了拍灰。

可能很多人會覺得孩子真懂事,我卻不這麼認爲。一個5歲的孩子,懂得看大人臉色,不敢表達自己的情緒和需求,是日常生活中常被忽視的表現,不見得是好事。

今天跟大家探討3種傷娃於無形的父愛,希望所有爸爸都能成爲合格的爸爸。

01隱形爸爸:永遠在“待機”

這樣的爸爸彷彿只有爸爸這個頭銜,孩子找他時,永遠只有一句“你媽呢?”

孩子興沖沖舉着畫跑過來,爸爸眼皮都不擡:“等會兒,我打完這局”

幼兒園親子運動會永遠缺席:“爸爸要加班,讓媽媽陪你”

孩子發燒39度,還在問:“你媽呢?怎麼不照顧好你”

這種習慣被爸爸情感忽視的孩子,會形成“我不重要”的信念,長大後要麼拼命討好他人,要麼徹底封閉情感。

孩子是通過模仿來學習情感表達的。腦科學研究證實,長期缺乏父親互動的孩子,會導致大腦情感功能區發育滯後,將來在處理人際關係時容易遇到更多問題。

如何做?

①設立“純淨陪伴時間”:每天固定15分鐘,關掉手機跟孩子瘋玩(枕頭大戰/捉迷藏)

②發明專屬暗號:比如碰拳頭代表“爸爸愛你”,彌補日常缺席的情感聯結

③讓孩子當小老師:每週讓孩子教爸爸一個新技能(摺紙/兒歌),倒置角色激發參與感

02暴君型爸爸:說一不二

這類爸爸有個共同特點是,不給孩子選擇機會,不容孩子辯護,永遠在捍衛自己的權威。

比如男孩喜歡粉色,爸爸不允許;

或者在孩子哭鬧時怒吼:“再哭就把你扔出去!”

很少看到孩子的優點,而且不聽孩子變薄,孩子考98分還被訓:“那2分怎麼丟的?看看人家xx!”

心理學中講,長期恐懼會讓孩子大腦恐懼中樞(杏仁核)異常敏感,出現過度警覺、易受驚嚇,會導致內心越來越封閉。

積極心理學認爲,還會造成孩子習得性無助,認定“努力也沒用”,青春期容易發展出“擺爛型人格”。

怎麼做?

①把命令變選擇題:“你想先寫數學作業,還是先背古詩?”②設置“安全樹洞”時間:每週1小時允許孩子暢所欲言,爸爸只傾聽不批評③犯錯後做覆盤遊戲:用“偵探破案法”帶孩子分析失誤原因,比如:“這次數學題被扣分,咱們來找找線索好不好?”

03ATM爸爸:只會打錢

孩子生日送最新款手機:“想要什麼儘管買”

家長會從不露面,但給錢特別大方

發現孩子早戀,直接轉賬5000:“別讓女孩吃虧”

心理學有個多巴胺依賴機制,講到物質刺激會激活大腦獎賞系統,讓孩子誤以爲“錢=愛”。

而沒感受到真正的愛的孩子表面看起來自信,內心卻充滿不安全感,容易通過炫耀、攀比等不健康的方式獲得別人的認同。長大後也只會用錢解決問題,一旦錢解決不了就容易崩潰。

如何做?

①建立“情感賬戶”:每次給零花錢時,必須兌換成陪伴時間(例如:100元=1小時親子閱讀)②開展“窮養日”:每月1天只用20元過整天,帶孩子體驗非物質的快樂③ 把買禮物的錢變成“願望實現基金”,用於家庭旅行或共同完成挑戰

兒童心理學家阿德勒說過:“父親的意義不在於完美,而在於持續成長。”

沒有人天生會當父母,但只要我們不斷學習,不斷改善,就會成爲更好的父母,而當你變得更好,孩子的改變也會水到渠成。

認同的點個和❤️,轉發給你家孩子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