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兒子不是讀書的料”這位爸爸的一句話,讓孩子頹廢10年……

作者:主創團·豬媽媽

“你說孩子如果不是讀書的料,讓他學點什麼將來更有出路?”

前幾天,和一位爸爸閒聊,他突然來這麼一句。

聽到這話,我很吃驚。他孩子才小學四年級,正是什麼都纔開始接觸的年紀,怎麼就能論斷“不是讀書的料”呢?

聽我質疑,他也很激動:

“我自己孩子,我還不知道!適不適合讀書,6到10歲就能看出來!”

說完,還給我列舉孩子不擅長學習的“證據”——

不聽講,寫作業潦草、敷衍,教起來費勁,老師也說他笨......

最後他還很篤定地補充:

“你別不信,等你娃兒高年級了,你自然就能感受到。有些孩子怎麼都能讀出來,有些孩子怎麼都讀不出來!”

我一邊聽着,一邊心驚:

這氣勢真的強到,我感覺自己不跟着點頭,都有點“不講道理”。

但如果我是他孩子,我可能也早信了“自己就不是讀書的命”。

——那還需要什麼努力?即使想學,又從哪裡獲取支持呢?

雖然不希望,但我猜想這位爸爸的“預言”會成真。

我甚至能想到,幾年後,他對着孩子失利的成績說出那句:“看吧,我早說過......”

但這真的是他料得準嗎?

有句話是,“只要你相信一件事,你就會想方設法證明它是真的。”

有人叫這願力,有人叫這詛咒。但心理學上,把這稱之爲“預言自證”。

當父母、老師等重要他人,對孩子抱有某種期望時,會不自覺地通過語言、態度和行爲傳遞這種期望。

認爲孩子聰明、有天賦,就會給予更多鼓勵、資源和挑戰;

認爲孩子“不是學習的料”,就可能降低要求,減少教育投資;

老師對“優等生”提問時往往更有耐心,但面對“差生”,可能更快否定其答案;

同齡人也會根據標籤,選擇合作或孤立某個孩子.......

這時,孩子(尤其是年幼時)的自我認知,也在很大程度上依賴於外界評價:

當頻繁收到“你數學不行”“你很有藝術天賦”等反饋時,就很容易內化成“我就是這樣”。

結果,在表現上就真的會逐漸向這些標籤靠攏。

也就是說,孩子叛逆、厭學、不聰明、不上進......我們通常覺得,自己是這一結果的被動承受者,是孩子生來如此。

但其實,孩子擅不擅長,會成長爲怎樣的人,除了“天賦論”“宿命論”,我們更該意識到,自己也是這一結果的主動參與者、製造者。

你可能會說,孩子聽不聽話,擅不擅長學習......這難道不是客觀事實?

是他先不好,我們纔會說。怎麼就成了我們“預言”的鍋。

關於這一點,心理學博士李鬆蔚講過一件事——

一位家長,女兒上小學。

有次開家長會,老師對他說:“孩子什麼都好,就是有一個問題,她總跟着別人的意見跑,沒什麼主見。”

比如,一個活動,兩個孩子一組,共同完成手工作品,第一步是選顏色。

這個孩子本來想選紅色,結果另一個同學喜歡藍色,她就跟着說:“那選藍色吧。”

老師聽到了,告訴她:“你不用跟着別人選,你可以堅持自己的選擇。”

沒想到孩子還是說:“就藍色吧。”

接着,不管老師怎麼鼓勵,小姑娘都鐵了心地說:“藍色挺好。”

老師憂心,忍不住向家長反饋,“要多培養孩子的主見。”

隨後,這位家長就找到李鬆蔚老師,說感覺女兒有點懦弱,要怎麼才能讓她有主見一點呢?

事情到這裡,是不是就該順着這思路去找解決方案了。

令人意外的是,李鬆蔚老師並沒有立馬給建議,而是反問:

“你注意到你女兒非常有主見地拒絕了老師兩次嗎?”

她每一次都堅定地告訴老師:“不用了,我就選藍色。”這難道不是在堅持自己的意見?

而且,拒絕的對象是權威——老師,這可比拒絕同學難多了噢!

這時,這位家長才恍然大悟!

生活中,我們也很容易像這位家長一樣,看到孩子的各種“問題”:

我們都認爲這些是事實,所以毫不猶豫給孩子貼上“標籤”,迫不及待想要解決。

完全沒意識到,人的認知常常存在偏差——我們都傾向於關注那些符合自己預期的信息,而忽略與我們期待相矛盾的證據。

認爲孩子“懶惰”的家長,會更注意他的拖延時刻,忽視他在喜歡的事情上的高效;

認爲孩子“叛逆”的家長,會放大他的頂嘴行爲,忽略他提出的意見也有合理性,也包含了自己的思考。

這些“預言”,還會通過我們選擇性地關注,被不斷證實、強化,“看吧,他總是這樣。”

進一步鞏固了原有的信念。

這也是爲何文章開頭那位爸爸,會斬釘截鐵地認定孩子“就不是讀書的料”。

那試想,如果這位家長真把“女兒懦弱、沒主見”當問題去解決,會怎樣呢?

我想,他可能會一遍遍跟孩子強調:“你這樣是錯的,你別老跟着別人意見走!你得有自己的想法。”

也可能是正面“鼓勵”:“你要多堅持自己的想法!”

但無論怎樣,孩子都會困惑:

我就是這樣想的呀,那我到底該怎麼做?我按照你們說的做,就是有主見嗎?

被說多了,她也會懷疑:爲什麼自己總是達不到父母的要求,難道自己真的是一個沒主見的人嗎?

——反而失去了自主判斷的能力,不是嗎?

你可能會想,如果孩子真的有主見,真的不是我們“預言”的那樣,那總會有一些事實會跳出來打臉呀,這樣不就能戳破我們的偏見了嗎?

但“自證預言”還有一個很強的特點——“化解反例”:

就算孩子做出了與我們預料相反的行爲,我們也總能找一些理由。

比如,孩子有一天終於拒絕了一次,你會想:“還不是我鼓勵的結果,我不在時,肯定又會打回原形。”

孩子某次考得還不錯,你會想:“多半這次題比較簡單”“難道是抄的?”

這樣,就構成了一個嚴密的閉環——我們始終在證明最初對孩子的“預言”是對的,直到它成爲事實。

孩子也就這樣被我們一點一點,鎖在這個“預言自證”的循環中了。

那要如何破解這種“消極預言”的循環呢?

到了這一步,你可能會覺得:“噢,簡單,不這樣想,不就行了嘛!”

但真正實踐過,我們會發現——在面對孩子反覆出現的“問題行爲”時,要做到完全擯棄成見,也挺反人性的。

與其一遍遍告誡自己,“別亂貼標籤”,不如用這三步,來真正完成思維轉換:

1、用“可能性”鬆動固有認知

朋友說,他一年級時,教女兒計算,特別痛苦:

“9+3=12能有多抽象,多難啊?教了無數遍,還能說13?”

他一度斷言,“沒救了,完全沒數理天賦”。

但後來一次旅行,女兒拿着手中的錢去買東西,不但對找零脫口而出,規劃乘車、購物、娛樂一點沒出錯,她才發現:

“原來她不是數學不好,她只是對枯燥的習題缺乏感受”。

從這之後,他經常帶女兒在生活中用數學、玩桌遊,現在“數學”已經成了她的優勢學科。

所以,當我們因孩子問題行爲焦慮、痛苦、想放棄時,不妨先想想:

我一直在證明的這個“事實”,它有沒有其他可能性?——你可以列個「可能性清單」:

比如,孩子今天數學考了60分,真的是因爲“他確實不擅長”,還是:

用“可能性語言”代替“定性結論”,才能給“消極預言”的閉環,撕開一道口。

2、用“具體描述”代替“負面標籤”

“作業拖到最後一天才寫,你就是懶!”

“給你說了三遍了,還出錯,你說你多笨!”

發現沒有,真正把我們對孩子說的話,變成“預言”的,是我們總在每句輸出後面,打上一個負面標籤。

這個“標籤”直接暗示了“孩子就是怎樣的人”。

但與孩子溝通,我們的目的是讓他否定自己嗎?不!我們是爲了讓他能清晰認識到自己的“問題出在哪兒”。

所以,不妨試試,用“具體描述”去代替“負面標籤”。

比如,把“你老是拖拖拉拉!”改爲:

“今天寫作業,你超時15分鐘纔開始,起身喝了3次水,玩了5分鐘橡皮噢!明天媽媽讓小愛同學提前15分鐘提醒你,把橡皮收起來,看能不能節省一些時間。”

把“你太粗心了!”改爲:

“這道題步驟全對,但計算結果錯了,你再檢查一下呢!”

當我們不再用“你不好”攻擊孩子,孩子才能從與“預言”的對抗中解脫出來,開始關注你指出的問題本身。

3、用“成長型思維”反向“預言”

楊天真說,她剛出來工作時,工資不高,每天上下班要花三小時。

她媽媽看她辛苦,就主動說,“要不我給你買輛車吧。”

楊天真一開始拒絕了,但她媽媽堅持說:

“這10W塊錢,我留在這裡也就是存着,其實沒發揮太大價值,但我如果給你,你能改善生活。”

接着,還講出了更爲關鍵的一句:

“過幾年,你也就看不上這10W塊錢了。”

楊天真說,這句話對她影響非常大,這讓她相信:

“起步不重要,我以後一定能賺到錢。”

後來,她真的既沒有虧待過自己,同時還賺到了很多錢!

我們經常糾結於孩子的各種問題,“要不要管”“要不要支持”,其實是受制於固定型思維——認爲“天生的能怎麼辦”“這輩子就這樣了”。

但真正對孩子成才起關鍵作用的,也正是——他到底是“固定型思維”,還是“成長型思維”。

馬斯克造火箭失敗了33次,她媽媽梅耶對他說:“你又離成功近了33步。”

你看,真正厲害的父母,都很會用“成長型思維”反向“預言”。

爲什麼我們對孩子的“預言”總成真了?

因爲孩子很愛我們,他們真的會主動向我們的“預言”靠攏。

或許,我們沒辦法一下成爲那個“別人家的父母”,但至少可以:

從今天起,把“你永遠改不了”換成“誰知道呢,我們一起試試看吧。”

從那個高高在上的“預言家”,變爲那個舉着火把,和孩子一起探路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