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在每個孩子心中,種下一顆愛國的種子
4月初的廣州,木棉花全城怒放。清明節期間,廣州起義烈士陵園、廣州市十九路軍淞滬抗日陣亡將士陵園內,前來祭掃和緬懷先烈的中小學生、遊客絡繹不絕。一束束淡黃、潔白的菊花,代表着人們對先烈的敬仰和無限追思。蒼翠松柏和挺拔木棉的掩映下,紀念碑和烈士墓靜靜訴說着曾經的烽火歲月,提醒人們如今幸福生活的來之不易。
烈士陵園內,英烈事蹟講解員們莊重以待,用溫暖的聲音將紅色故事娓娓道來,在參觀者和英烈之間架起一座座時空對話的橋樑,讓英烈精神不斷傳承延續。
入 行
他來自革命老區梅州 畢業後到廣州成爲一名英烈事蹟講解員
“1932年1月28日,日寇悍然出兵進犯上海閘北。當時駐防淞滬地區的愛國將領蔣光鼐、蔡廷鍇率十九路軍將士奮力抗擊,震驚中外的‘淞滬抗戰’爆發。”
在廣州市十九路軍淞滬抗日陣亡將士陵園(以下簡稱“十九路軍烈士陵園”)的烈士紀念館內,英烈事蹟講解員溫海汕向我們講述起十九路軍抗擊日寇的故事。
每天8點30分左右,23歲的梅州小夥溫海汕都會早早來到烈士紀念館內,做好講解前的準備工作。
本科畢業於雲南師範大學商學院播音與主持專業的他,於2024年5月通過網絡招聘,成爲十九路軍烈士陵園的一名英烈事蹟講解員。
“當時畢業找工作,我的方向是要麼去電視臺,要麼去當英烈事蹟講解員。”溫海汕的老家廣東梅州是著名的革命老區,擁有葉劍英紀念園和故居、三河壩戰役紀念園等一批紅色遺址,紅色氛圍濃厚。溫海汕的叔叔輩中,也有人曾參軍入伍。
在讀大學期間,一次偶然的機會,溫海汕去到雲南陸軍講武堂歷史博物館參觀,講解員生動的闡述給他留下了深刻印象,“讓我對講解員這份工作產生了濃厚興趣,想想自己專業對口,將來應該也能勝任這樣的崗位”。
通過招聘錄取後,溫海汕毅然奔赴廣州這座英雄的城市。他後來才發現,自己和十九路軍烈士陵園有着一種奇妙的聯繫,因爲十九路軍的高級將領蔡廷鍇,就曾經在雲南陸軍講武堂學習過。
講 解
爲了避免存在知識盲點和漏洞 下班後找資料查文獻惡補歷史知識
如今,溫海汕的日常工作主要是在十九路軍烈士陵園的紀念館內負責講解,偶爾也會負責戶外的烈士紀念設施講解工作,以及主持祭掃儀式。
“平時一天要講解兩場左右,清明節是高峰期,一天要講解5場左右。”溫海汕介紹,除了在陵園內講解,每年開學季,他還會受邀前往附近的先烈東路小學、蔣光鼐紀念小學等中小學送課、送展進校園,爲學生們講解抗戰英烈的故事。
“剛上崗時,很多內容不太熟悉,會講得比較淺。一旦遇到來訪觀衆提出比較專業或細節問題,會比較尷尬。”爲了避免存在知識盲點和漏洞,溫海汕每次都會把觀衆的問題記錄下來,“回去趕緊惡補”。
他不斷利用下班時間找資料、查歷史文獻、看相關書籍,一步步將“一·二八”淞滬抗戰歷史的知識拓展充實起來。在他看來,“把這段歷史吃深吃透”,是對自己負責,更是對觀衆負責。“才能更有說服力地把它講述給觀衆聽。”
英烈講解的工作,準確性是一方面,如何把歷史和人物故事講得生動感人是更高的考驗。
曾有一幕讓溫海汕印象深刻,一位老奶奶全程眼眶溼潤聽他的講解。“看到她的神態,我自己就會聯想很多,想是不是她的愛人或親屬在某一場戰爭中犧牲?講着講着,我也不自覺地溼了眼眶。”這種講解員與觀衆間的眼神互動和情緒反饋,會讓溫海汕更加投入。
前來陵園參觀的受衆年齡跨度很大,既有幼兒園、中小學學生,也有大學生、單位職工、成年遊客,還有英烈後人。“面對不同受衆,需要採用不同的講解風格和技巧。”溫海汕說,當面對的是活潑好動的小學生時,首先要做的是強調紀律,提醒他們保持莊嚴肅穆。同時在講解過程中不能太多書面語,得接地氣,多講故事,並省略掉一些生硬的信息,還要不斷互動,讓他們全程保持思考。
“黃毓全是抗戰爆發後第一位殉國的飛行員,也是中國空軍抵抗外侮捐軀第一人。他犧牲時年僅28歲,新婚僅半月。”黃毓全烈士是溫海汕向小朋友們講得最多的人物之一,講解過程中,他會時不時地突擊提問,以讓小朋友更好地銘記這位英雄。
實 踐
面對烈士後人“希望講出不一樣的內容”“在前來參觀的小孩心中種下愛國的種子”
每年清明節,都會有烈士後人前來陵園掃墓。比如2024年,蔣光鼐將軍的後人就曾來到十九路軍烈士陵園祭掃,溫海汕負責接待講解。他坦言,與向普通參觀者講解相比,面對英烈後人時講解的壓力會更大些。
“他們是烈士後人,對許多歷史情況是比較熟悉的,我希望自己能夠講出更多不一樣的、他們沒有聽到過的內容,讓他們爲自己的先輩感到驕傲。”溫海汕說,他不想自己的講解讓先烈後人感到失望,因此會更緊張。
工作近一年以來,溫海汕共計講解了500多場,接待觀衆1萬多人次,他逐漸變得自信起來。在廣東省退役軍人事務廳2024年12月舉辦的全省第二屆英烈事蹟講解員大賽中,溫海汕獲得三等獎。
起初,溫海汕覺得英烈事蹟講解員只是一份普通的工作。但隨着不斷地深挖歷史、反覆講解烈士們的英雄事蹟,以及通過各種比賽的淬鍊,他逐漸意識到這份工作並不普通。“英烈的故事具有強大的感染力和號召力,瞭解越深,對我的感召和洗禮就更強烈。”溫海汕逐漸覺得作爲英烈事蹟講解員,“肩上的擔子挺重的”。自己不僅僅是在向觀衆講述一段歷史,還承載着弘揚英烈精神、厚植愛國情懷的重任。
在十九路軍烈士陵園內,除了蔡廷鍇、蔣光鼐等赫赫有名的革命先烈,也有不少至今仍未能查清身份的無名烈士。
在一塊“六十無名烈士傳”的紀念展板上,描述了淞滬抗戰期間蘊藻浜戰鬥中,十九路軍60餘名戰士在危急時刻將火油浸溼全身,綁縛重型炸彈撲向日軍陣地的英勇事蹟。
“正是無數這樣的先輩不畏犧牲,才使抗日戰爭取得最終勝利,纔有我們幸福安康的今天,他們很多人犧牲時連名字都沒留下。”每每講解到此處,溫海汕都會爲之動容。
每次講解結束,溫海汕都會向觀衆尤其是向小朋友說一些寄語,希望他們能夠記住這些先烈的故事和精神。“我想在每一個前來參觀的小孩心中,種下一顆愛國的種子。”在溫海汕看來,自己不單單是一名講解員,更是一名歷史的傳承者,通過自己的聲音向大衆傳承先烈的故事和精神,“在英烈和羣衆之間架起一座精神對話的橋樑”。
感 悟
英烈精神是撫平內心浮躁的一劑良藥
長時間地接受英烈精神的洗禮,溫海汕說自己的生活習慣、價值觀也深深受到了影響。
偶爾有朋友來探訪,溫海汕會先帶着他們在烈士陵園參觀。甚至和女友每去到一個城市旅遊,都會忍不住先去當地的烈士陵園看看,其次纔去其他景點。“深圳、珠海、韶關的烈士陵園我們都去過。”他說這算是一種職業習慣,不由自主地就想去了解更多。
“當你對厚重的歷史,對英烈故事瞭解得足夠多,你會爲英烈們的精神所折服,內心世界也會更加豐盈。”溫海汕覺得,英烈精神是當前互聯網喧囂時代,幫助人們撫平內心浮躁的一劑良藥。對青少年羣體來說,更是幫助他們樹立良好人生觀和遠大志向的力量源泉。“一旦深入瞭解,就會不由自主地想要去做好當前的工作,纔不會辜負先烈們的期盼。”溫海汕說,未來希望通過自己的不斷努力,將更多英烈的故事和精神傳播出去。
●把歷史吃深吃透,是對自己負責,更是對觀衆負責。才能更有說服力地把它講述給觀衆聽。
●我想在每一個前來參觀的小孩心中,種下一顆愛國的種子。
●在英烈和羣衆之間架起一座精神對話的橋樑。
——英烈事蹟講解員溫海汕
讓小朋友們親身參與講述 是對英烈精神的傳承
張太雷、葉挺、葉劍英、周文雍、陳鐵軍……在廣州起義烈士陵園內,清明節期間前來祭掃的人羣也迎來高峰,日均入園人數超過5萬人。
英烈事蹟講解員雷天陪這幾天日均要參與講解5至7場,有時還要在烈士紀念碑前主持祭掃儀式。“一場室外講解走下來,差不多要40至50分鐘。”講解的時候不能喝水、不能打傘、不能戴帽子。只有趁着一場講解結束的間隙,才能抿幾口水。
雷天陪來自廣西南寧,2024年9月入職廣州起義烈士陵園,至今已參與講解30多場次。在2024年12月舉辦的全省第二屆英烈事蹟講解員大賽中,他榮獲一等獎。
爲了應對室外講解的體力考驗,雷天陪保持着健身的習慣,“每天都去鍛鍊”。
除了在陵園內講解,雷天陪和同事還會經常送課、送展到學校、社區、單位。廣州起義烈士陵園每年也會組織紅色小宣講員活動,小宣講員們在雷天陪和同事的培訓下上崗,“小朋友們親身參與講述,是對廣州起義英烈故事和精神的一種更好的學習和傳承”。
帶着一歲多的女兒參觀“希望她做一個正直的人”
“爸爸,陳鐵兒是誰呀?”“陳鐵兒是陳鐵軍的妹妹,姐妹兩人爲中國革命事業壯烈犧牲,犧牲時都年僅24歲……”4月3日上午,在廣州起義烈士陵園紅色主題展覽板前,一名父親牽着年幼的女兒,爲她溫聲講述展板上的人物事蹟。
陳鐵兒的事蹟,也給廣州起義烈士陵園的英烈事蹟講解員劉伊帆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廣東省第二屆英烈事蹟講解員大賽中,劉伊帆從一名母親的視角出發,講述了英烈陳鐵兒的故事,榮獲二等獎。
劉伊帆一直認爲,自己和這個職業“很有緣”。從小成長在軍人家庭的她,如今也是一名軍嫂。“我深知信仰的力量,英烈的故事和精神就是一束光,點亮了我內心的信仰。作爲新時代的英烈事蹟講解員,我希望把這一束束光傳遞給更多的人。”
劉伊帆經常帶着一歲多的女兒來到廣州起義烈士陵園參觀,並給她講解每一位烈士的故事。“這位是周文雍,這位是陳鐵軍,這位是陳鐵兒……”女兒雖小,但也學會了在烈士墓前肅立,還會舉起稚嫩的小手敬禮。
“在這裡,她能感受到莊嚴肅穆的氛圍,受到愛國主義的薰陶。希望她做一個正直的人,就像一棵小樹,一定不能長歪。我們現在過上的生活,離不開先烈們的奮鬥,希望她懷着一顆感恩的心。”劉伊帆說。
在劉伊帆看來,英烈事蹟講解員的崗位雖然是平凡的,但也是神聖的。“與其他崗位相比,區別就在於‘英烈’二字。”英烈事蹟講解工作不僅是在介紹一段歷史、在講一個故事,更在於通過生動的講解,向大衆傳輸正確的價值觀,傳承一種精神。
廣東是中國民主革命的策源地,在這片紅色熱土上,革命先烈多、革命遺址多、革命故事多。南粵大地上的每一處烈士紀念設施,都記錄着那些爲祖國和人民而犧牲的烈士的不朽功績。
“英烈事蹟講解員要發揮好連接烈士紀念設施與瞻仰者的橋樑紐帶作用,讓紅色故事煥發出新的活力,讓英烈精神根植於心、融入血脈、代代相傳。”廣東省退役軍人事務廳黨組書記、廳長王創這樣表示。
當英雄的木棉花再次灼灼綻放,南粵大地上,紅色基因正在新一代講述者與傾聽者之間靜靜流淌、延續和傳承。
採寫:南都記者 吳筍林 楊伽 實習生 黃俊 攝影:南都記者 吳筍林 製圖:朱林(豆包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