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空種子變校園教材 土阪孩子親手播下希望紅藜
▲太空種子變校園教材,土阪孩子親手播下希望紅藜 。(圖/記者楊漢聲翻攝)
記者楊漢聲/臺東報導
來自太空的紅藜種子,4月22日正式在臺東土阪落地生根,透過一場別具意義的栽種教育活動,串聯起科學探索、環境永續與原住民族文化的教育願景。
臺東縣土阪vusam文化實驗小學22日舉辦「太空紅藜校園栽種教育活動」,現場氛圍溫馨而莊重,不僅有排灣古謠讚頌與祈福育苗儀式,更邀請來自政府機關、部落族人、學生家長與紅藜產業專家齊聚一堂,共同爲這批經歷太空旅程的紅藜種子揭開在地教育的新篇章。
這批紅藜種子曾搭載太空任務完成繞地軌道飛行,返地後被用作科普教育推廣素材,土阪小學則將其融入校園農作課程之中,讓學生親自播種與觀察,從實作中啓發對科學、農業與環境變遷的認識與興趣。
土阪vusam文化實驗小學是臺灣原住民族文化實驗教育的重要推動基地,長年發展以「五年祭」、「狩獵」、「漁獵」、「小米」等文化主題爲核心的課程,採用家族混齡教學方式,致力於強化部落知識的傳承與生活教育。此次結合太空紅藜種植的跨域活動,不僅深化原民文化,也跨足科技與農業教育領域。
透過紅藜達人與部落耆老的教導,學生將學習傳統作物的栽培技巧,並觀察經過太空環境洗禮的紅藜是否出現生長特性變化。這樣的過程也象徵文化與科技的交會點,讓學童理解在地產業與全球科技如何共存共榮。
臺東縣政府教育處處長蔡美瑤表示,土阪小學正以智慧農業爲課程主軸,紅藜作爲臺東具代表性的高營養作物,更是結合科技教育與地方特色的絕佳媒介。她指出,這場活動不僅提升學生的觀察與實驗能力,也爲永續環境、校園綠化與文化創新注入新能量。
蔡處長進一步強調,希望孩子們能透過這樣的栽培經驗,將紅藜種子的生命力轉化爲追逐夢想的動力,從太空返鄉的種子,不只是科學象徵,更是一份根植土地、向未來生長的希望。
▲太空種子變校園教材,土阪孩子親手播下希望紅藜 。(圖/記者楊漢聲翻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