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空紅藜種回原鄉 讓太空教育在土阪實小萌芽

臺東縣土阪vusam文化實驗小學攜手國家太空中心22日舉辦太空紅藜校園栽種活動。(蔡旻妤攝)

臺東縣土阪vusam文化實驗小學攜手國家太空中心22日舉辦太空紅藜校園栽種活動。(蔡旻妤攝)

臺東縣土阪vusam文化實驗小學攜手國家太空中心22日舉辦太空紅藜校園栽種活動。(蔡旻妤攝)

臺東縣土阪vusam文化實驗小學攜手國家太空中心22日舉辦太空紅藜校園栽種活動。(蔡旻妤攝)

紅藜是原住民傳統作物,也是參與「亞洲種子送上太空計劃」的種子之一,臺東縣土阪vusam文化實驗小學攜手國家太空中心22日舉辦太空紅藜校園栽種活動,將曾繞行太空的紅藜種回故鄉土地,讓學生親身體驗太空種子的奇妙旅程,使太空教育在原鄉萌芽。

土阪實小學生與來賓們在校園內分別種下一般紅藜與太空紅藜幼苗,紅藜是排灣族部落常見的傳統作物,但上過太空的紅藜,卻讓小朋友們突發奇想,「看起來比一般紅藜小、長得比較慢,會不會長出綠綠的顏色?」也有小朋友說,「沒想家鄉的作物也可以上太空,我都沒有上過太空了!」

國家太空中心太空教育部辦公室總監鄭琮生指出,臺灣參加「亞洲種子送上太空計劃」,選定臺灣紅藜、姬蝴蝶蘭、甜椒及向日葵等4種具臺灣特色的種子送上太空旅行7個月,包括國立中興大學及國內多所中小學參與後續栽培觀察與研究工作,近日經學生家長「紅藜先生」吳正忠牽線開啓合作契機。

吳正忠說,「既然選擇原住民傳統作物,那原鄉能否有參與的機會,我們能不能也認識上過太空的紅藜?」因此他寫信到太空中心,希望能讓剩下的種子回到部落,讓小朋友知道「原來我們家鄉的東西有上過外太空」,透過傳統作物接軌太空科技,相信對這片土地會有更多不同的想像。

土阪vusam文化實驗小學是國內最早推動原住民族文化實驗教育的學校之一,長期以來致力於「五年祭文化、狩獵文化、漁獵文化、小米文化」等主題課程發展,並透過家族混齡教學模式,深化文化學習。

臺東縣府教育處長蔡美瑤表示,雖然國家火箭發射場址落腳屏東九棚,但臺東推動太空教育不落人後,透過此次土阪實小與太空中心的合作爲起點,在未來進一步將太空科技發展趨勢融入課程,幫助孩子多元展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