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商基金研究部首席經濟學家李湛:以投資者爲本,重塑行業生態

招商基金

2025年5月7日,中國證監會發布《推動公募基金高質量發展行動方案》(簡稱《方案》),該《方案》聚焦投資者回報與行業長期發展,落實新“國九條”要求,標誌着公募基金進入以回報爲導向、高質量轉型的新階段。

《方案》圍繞五個重點方向,構建起改革的系統框架。首先,在運營機制上,政策推動基金管理費從固定收費模式向與業績掛鉤的浮動機制轉變,打破“旱澇保收”的傳統模式,強化基金管理人與投資者之間的利益聯結。特別是對主動管理型權益基金,管理費率將根據基金在持有期內的業績相對錶現進行分檔收取,行業頭部機構率先推進,爲投資者提供更具性價比的選擇。

其次,在考覈體系方面,《方案》明確提出以三年以上的長期收益爲核心,對基金公司高管和基金經理實施“長週期”激勵約束,杜絕短期行爲誘導的業績波動。這一機制不僅提高了基金產品的穩定性,也有助於引導長期資金合理入市,服務資本市場和實體經濟的良性循環。

第三,在服務能力方面,《方案》要求基金公司加強投研能力建設,優化投研資源配置。同時,政策提出構建機構投資者直銷平臺和《公開募集證券投資基金投資顧問業務管理規定》的出臺,進一步提升服務中長期資金和養老金投資的效率。

第四,在產品結構上,《方案》大力支持權益類基金擴容與創新。通過設立快速註冊機制、鼓勵指數化和主題化投資、推動基金參與互換便利操作等方式,爲權益投資賦能,進一步夯實其在服務國家戰略和居民資產配置中的作用。

最後,《方案》還從風控、合規、公司治理和文化建設等方面,系統提升行業穩定性和自律水平。包括完善基金經理跟投機制、打擊違法違規行爲、改革獨立董事制度等,爲行業營造良好發展環境。

總體來看,《方案》以投資者利益爲出發點,在機制創新與監管升級的雙重驅動下,推動基金行業在服務國家戰略、深化資本市場改革與滿足居民財富管理需求之間形成新平衡。隨着各項政策逐步落地公募基金將更好發揮連接居民財富與實體經濟的橋樑作用。

(編輯:許楠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