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五嶽評賴清德520演說 即起到10月是兩岸關係關鍵
淡江大學兩岸研究中心主任張五嶽指出,520之後到十月是關鍵,兩岸關係走向屆時就會見真章。(藍孝威攝)
張五嶽以不同世代的女神代表林志玲和林襄舉例,臺灣方面有太多人都是用自己的角度,在思考北京怎麼看待我們。(藍孝威攝)
賴清德總統的520就職週年演說,罕見通篇未提兩岸關係,讓各界感到訝異。淡江大學兩岸研究中心主任張五嶽認爲,從此刻到今年的秋天將是值得關注的時期,兩岸關係走向屆時將見真章,外部涉及美中兩強博弈、內部則有臺灣朝野對立、臺灣政治生態是否發生重大變化,「面對政治分歧,要思考怎樣爲兩岸和平發展增添活水,不要爲仇恨戰爭對立添加柴火。」
「賴政府執政一週年研討會」今天上午在文化大學舉行。張五嶽表示,不管從哪個角度來看,賴總統今天發表的520一週年就職演說,從兩岸的角度來看,應該是正面看待,如果連這樣都把它做出負面解讀也不需要。
張五嶽指出,未來有2件事值得關注。一、賴總統520就職一週年,「我從來不認爲兩岸關係會緩和,但也從來不認爲兩岸關係會失控,所以『鬥是主軸,不破是底線』。現在要觀察的是,從520之後到今年的10月,這段時間纔是兩岸關係跟對臺政策重要的觀察期。原因在於,需要高度關注川普與習近平的通話和會晤,雙方如何各自表述臺海議題,雙方能否在臺海問題上明確底線、避免誤判。」
張五嶽表示,二、從今年520後,到今年8月、10月,可以視爲中共對臺政策和兩岸關係最爲重要的關鍵期,雙方應該確保臺海關係的和平,不要發生結構性變化,這是值得雙方共同掌握的機遇期。
張五嶽表示,在此情況下,外在有美中在臺海議題上的博弈、目前的兩岸互動、以及未來紀念抗日80週年、臺灣光復問題的歷史詮釋,以及臺灣內部的朝野對立、臺灣政治生態有沒有發生重大變化、中國大陸內部的政治經濟社會變遷,這些因素都會讓大陸的對臺政策產生重大影響。「所以我認爲。爲什麼可以大膽研判520之前,兩岸關係不是那麼關鍵,從520之後到今年的10月,這是對兩岸關係很重要,也值得我們共同來努力的觀察時期。」
張五嶽解釋,臺灣利益當然是必須要親美友日,但是要穩中、避戰,「親美友日就是讓利益極大化,穩中避戰就是讓威脅傷害極小化」,「美國的對中政策是區隔中共政權與廣大中國人民;中共的對臺策略是區隔民進黨政府和民衆,並採取軟硬兩手不同策略。而我方的對陸政策,對待中共政權和大陸人民,是有所區隔還是一體對待?將陸配、陸生、陸客,與對臺灣具備善意人士、主張臺海和平,與主張武統人士、支持喊打喊殺的人,到底是要一起看待還是區隔對待?」
張五嶽提醒,緊鄰臺灣、佔地球19%人口的14億大陸民衆,如果他們對臺灣存有誤解、仇恨與敵意,臺灣的2300萬人怎麼可能永保安康?「所以我認爲,兩岸交流是唯一可以推動和平以及避免誤判,增進彼此瞭解的唯一良方!」
張五嶽打趣的說,臺北和北京經常犯的一個致命性的錯誤,「像我們老男生,對志玲姐姐都懷有期待,小男生大概對林襄妹妹都懷有幻想。當我們對林志玲、對林襄懷有期待和幻想,反之,林志玲跟林襄會跟我們一樣,對我們懷有期待跟幻想嗎?所以我們臺北太多人都是用自己的角度,在思考北京怎麼看待我們。」
「臺灣方面很少人從北京的角度看待事情,從中南海的角度來看待在國家發展、民族復興、中國式現代化、美中大國博弈以及民族主義高漲的架構下,用什麼方式處理臺灣問題,最符合北京的階段性需求?」張五嶽認爲,「所以我認爲,520之後纔是兩岸關係變化的關鍵時刻。」
520之後,大陸的對臺政策、兩岸關係有沒有發生改變?張五嶽認爲,端看4個結構有沒有發生變化。
一、美中的高層對話管道是否暢通?目前來看還算暢通,但是雙方能不能在臺海議題上明確底線,避免誤判,這部分還需要進一步觀察。歐巴馬時期,美中之間有70幾條聯繫管道,在川普2018年上臺之後,美中管道斷到0,到拜登時期大概恢復到20幾條,現在目前爲止應該還有。
二、美臺之間的國家利益能不能維持高度一致性?最重要的美臺雙方在官方官員、外交軍事上進一步強化,或者美國打臺灣牌會不會挑戰到北京的紅線。
三、兩岸官方完全沒有互信,而且欠缺交流,雙方敵意螺旋不斷上升,會不會從量變轉化成質變,就像墨菲定律一樣,這是我們要做好思考的。
四、臺灣內部朝小野大,會不會因爲美中大兩岸而發生的結構性變化?「相信北京在看臺海問題也是從這4個指標來看,它不會只單純看賴總統講什麼或不講什麼。」
張五嶽指出,臺灣此刻顯然面臨三個重大的問題:
一、臺灣面臨地緣政治的重大的變動,這裡面美中之間會展開新型的大國博弈,不管我們喜不喜歡臺灣問題,都會被北京視爲美中第一條不可逾越的紅線。
二、我們看到美國對盟邦之間有關安全戰略和經貿利益的優先次序已經改變,現在的美國在至少三年內,不再強調價值同盟、民主人權的問題,而是以經貿利益掛帥。
三、由於美國無差別實施對等關稅,全世界供應鏈都會發生巨大變化,「未來要關注,川普未必會出賣臺灣會,但是北京必然一定會提出臺灣議題。」
張五嶽指出,首先要關注三個議題,第一個議題就是,美中之間的三個T:第一個T就是貿易問題Trade,第二個T就是科技問題Technology,第三個T是臺灣問題Taiwan。拜登時期跟川普時期有很大的不一樣,拜登只對中國打貿易戰、科技戰,並沒有把臺灣問題拿來跟中國的貿易戰科技戰掛鉤,而且拜登也從來沒有對臺灣打過貿易戰和科技戰。
張五嶽提醒,現在很清楚,美國對中國、對臺灣,同樣打貿易戰和科技戰,「臺灣議題在美中之間的博弈,角色一定會浮動」,這些都是我們必須注意的問題。
張五嶽觀察,在面對川普的關稅戰時,聯合國193個會員國當中,北京是唯一做了最多準備、努力做了最多研判的,「所以能夠提出各式各樣的組合拳來回應美國,不管有效無效,而面對川普上臺後的臺灣問題,要說北京沒有準備,我是不相信的。」
張五嶽表示,最近有幾個趨勢發展,幫大家簡單歸納一下,「現在看大陸的對臺政策,主要是對外和對內,對內就是建設福建融合發展示範區和兩岸互動;而北京的側重點在對外,最近習近平出訪俄羅斯,在《俄羅斯報》刊登文章,第一次明確的提出這麼多具體的臺灣政策。」
張五嶽觀察,第二,習近平從今年以來和13個國家領導人會晤,會晤後,雙方所簽署的外交官方跟聲明當中,只有和西班牙談到了「一箇中國原則」,其他大部分的國家都談到「臺灣是中國的一部分」,甚至和泰國談到「一國兩制」,甚至最近和巴西談到「和平統一」,更別說俄羅斯,中國大陸的對臺政策,全部都在俄國媒體上提了一遍。
張五嶽觀察習近平主政下的對臺政策,其決策思維可歸納爲4個特點:
一、習近平非常重視頂層設計,因此提出新時代黨解決臺灣問題的總體方略。總體方略就是臺灣問題解決要爲中國式現代化、要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來服務並結合。
二、習近平非常重視戰略部署,他牢牢掌握兩岸關係的主導權、主動權,透過對外對內對臺堅定不移的想要推進祖國統一。
三、習近平非常強調辯證策略,和西方亞里士多德的邏輯是不一樣的。他非常強調軟硬和戰兩手辯證策略,所以爲什麼他會說,「談就是大門敞開,打就是奉陪到底」,這是標準的「一邊談、一邊打」的辯證思維。
四、最後強調,習近平有非常明確的底線思維,一旦碰觸到底線,必然是堅決鬥爭,絕不退讓,不管小到香港國安法,還是大到關稅戰。
張五嶽強調,他的意思並非是臺灣要屈從於習近平以上這4個原則,可是面對這樣的領導人,臺灣必須要務實的去了解他、面對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