債市“科技板”來了!首批950億銀行科創債落地,工行200億領銜

本文來源:時代週報 作者:劉子琪

來源:圖蟲

首批銀行科創債來了!

5月7日,央行、證監會聯合發佈《關於支持發行科技創新債券有關事宜的公告》,支持金融機構、科技型企業、私募股權投資機構和創業投資機構等三類機構發行科技創新債券,募集資金用於支持科技創新領域投融資。

同日,中國銀行間市場交易商協會發布《關於推出科技創新債券構建債市“科技板”的通知》,正式面向金融市場推出科技創新債券。

在債市“科技板”新政策落地後,銀行、券商、股權投資及創投機構等多元化發行主體紛紛披露其2025年首期科技創新債券發行計劃。

其中銀行方面,截至5月14日,已有國家開發銀行、工商銀行、農業銀行、交通銀行、浦發銀行、渤海銀行、興業銀行、杭州銀行8家銀行披露,陸續在銀行間債券市場發行科創債,總規模合計爲950億元。

8家銀行發行規模達950億元

自5月8日以來,多家銀行第一時間啓動科創債發行工作,公佈首批科創債發行的相關情況並取得一定進展。

在國有大行中,工商銀行率先落地首批科創債,發行規模200億元,系首批發行規模最大的金融類科創債。募集資金將通過貸款、債券、基金投資等多種途徑,專項支持科技創新領域業務,引導債券市場資金投早、投小、投長期、投硬科技,助力培育新質生產力。

同時,工商銀行還積極承銷和投資首批科技創新債券。在首批公告發行的36個科技型企業、股權投資機構類項目中,工商銀行擔任主承銷商項目12個。募集資金將投向半導體、集成電路、高端裝備製造等領域,專項支持科技創新領域。

此外,農業銀行、交通銀行計劃發行科創債,合計規模達200億元。在此之前,兩家銀行均參與承銷市場首批科技創新債券。

其中,農業銀行涵蓋新希望、立訊精密、吉利控股、京東方4家科技型企業,以及西安中科光機投資控股有限公司、無錫市創新投資集團有限公司2家股權投資機構;交通銀行助力上海新微科技集團有限公司發行2025年度第一期科技創新債券,發行規模爲2億元。

政策性銀行中,國家開發銀行率先跟進。該行於5月8日發佈公告,擬在上海清算所發行2025年首期科技創新債券,總規模不超過200億元,募集資金將重點支持科技型企業。

5月9日,國家開發銀行發佈消息稱,在央行指導下,國家開發銀行在銀行間債券市場的三家金融基礎設施機構成功發行首批3只科創債,合計規模200億元。募集資金將用於支持國家技術創新示範企業、製造業單項冠軍企業等科技型企業,以及高技術製造業、戰略性新興產業、知識產權(專利)密集型產業等。

其中,在中央國債登記結算有限責任公司招標發行2年期DR浮息債60億元,在上海清算所招標發行3年期固息債100億元,在中國外匯交易中心面向投資人創新直接發行182天貼現債40億元,發行利率分別爲1.47%、1.35%、1.17%,認購倍數分別爲4.51倍、4倍、5.04倍,獲得廣大投資人的踊躍認購。

除此之外,浦發銀行、渤海銀行、興業銀行、杭州銀行分別擬發行科創債規模爲150億元、50億元、100億元、50億元。

多家銀行披露承銷成果

多家銀行發佈首批科創債項目的承銷與投資進展工作,包括建設銀行、中國銀行、郵儲銀行、中信銀行等。

建設銀行表示,該行成功承銷其中8期債券,涉及的企業涵蓋TCL、京東方、天津醫藥集團、徐工集團、吉利控股5家科技型企業,以及成都先進製造產業投資有限公司、江蘇省國信集團有限公司、蘇州金合盛控股有限公司3家股權投資機構。

郵儲銀行稱,5月8日,該行承銷的4單首批科技創新債券啓動發行,發行主體不僅包含金融機構、地方科技型企業,還包括民營企業以及股權投資機構。

另外,中國銀行於5月9日協助立訊精密、吉利控股、牧原股份、上海新微等科技型企業和股權投資機構以及部分金融機構在銀行間市場成功完成首批科技創新債券承銷發行,規模共計385億元。在首批公告發行的36個科技型企業、股權投資機構類項目中,中國銀行擔任主承銷商項目16個。

廣州眺遠營銷諮詢公司總監高承飛向時代週報記者表示,銀行作爲金融體系的核心力量,參與科創債發行,能夠爲科技創新領域提供更強大的資金支持。銀行的資金實力雄厚,信用等級高,其發行的科創債可以吸引更廣泛的資金來源,包括個人投資者、機構投資者等,從而爲科技創新企業匯聚更多資金,助力其技術研發和項目落地。

高承飛表示,銀行的介入有助於優化科創債市場的結構。此前科創債主要由科技企業發行,規模相對有限,且信用風險相對集中。銀行的加入可以豐富發行主體類型,分散風險,提升市場的穩定性和吸引力。銀行在債券發行、承銷等方面具有豐富的經驗和專業的團隊,能夠推動科創債市場的規範化發展,完善市場機制。

中國企業資本聯盟副理事長柏文喜告訴時代週報記者,科技創新是產業升級的關鍵驅動力。銀行參與科創債發行,有助於引導更多資金流向新興產業和高科技領域,推動傳統產業向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方向轉型升級。

本文源自:時代週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