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收不增利,中科飛測的成長迷局
(原標題:財說| 增收不增利,中科飛測的成長迷局)
2025年上半年,半導體檢測設備企業中科飛測(688361.SH)交出了一份營收高增長但持續虧損的答卷。這家公司儘管營業收入達7.02億元,同比大增51.39%,但歸母淨利潤仍虧損1835.43萬元,扣除非經常性損益後虧損進一步擴大至1.1億元,幾乎與上年同期的扣除非經常性損益後虧損額1.15億元持平,增收不增利的特徵十分突出。
半年報發佈後,中科飛測股價下跌2.32%,顯然,市場對於公司交出的業績並不滿意。
研發費用巨高不下,研發進度差強人意
各項費用增長較快是中科飛測依然虧損的主要原因,公司在收入大增的基礎上,規模效應不明顯,各項費用率並未出現顯著下降。
2025年上半年,公司銷售費用率和管理費用率分別爲8.51%和13.32%,分別僅比上年同期下降0.3和0.38個百分點。
與此同時,公司研發費用爲2.85億元,相比上年同期增長37.79%,研發費用率從上年同期的44.66%下降至40.65%,作爲一家近幾年毛利率在50%左右徘徊的企業,僅研發費用這一項就吞噬了大部分的毛利。
進一步分析,公司研發人員數量和研發人員平均薪酬均有增長。研發人員數量由上年同期的465人增加至577人,研發人員平均薪酬(半年)由上年同期的27.77萬元提升至31.28萬元。
從研發投入力度看,中科飛測不可謂不強。2024年公司研發費用率爲36.07%,是申萬半導體設備行業中,研發費用率第二高的企業。2024年,公司人均薪酬爲52.28萬元,是申萬半導體設備行業中,人均薪酬第三高的公司,僅次於屹唐股份和中微公司。
然而,高額研發投入並未轉化爲對等的成果。半導體檢測設備的核心競爭力,體現在高端設備的量產能力上,而中科飛測在關鍵領域的進展卻 “差強人意”。
2023年年報中,中科飛測首次以圖表方式展現了其各類設備的開發進度,其中綠色代表已經量產,藍色和粉色分別代表交付客戶開展工藝驗證和客戶樣片工藝驗證。從該圖中可以看出,在量檢測各類設備中,當時公司尚未實現量產的設備主要包括明場納米圖形晶圓缺陷檢測設備、暗場納米圖形晶圓缺陷檢測設備和光學關鍵尺寸量測設備。
多年跟蹤半導體設備的分析師關悅告訴界面新聞記者,納米圖形晶圓缺陷檢測設備中的“納米”一般是指90nm以下工藝製程,其中,又以明場納米圖形晶圓缺陷檢測設備作爲半導體檢測設備的“皇冠”,技術難度最大,市場價值也最高,在整個量檢測設備的市場價值量佔比接近20%。
2025年半年報中,中科飛測的設備開發進度圖表顯示,公司光學關鍵尺寸量測設備已經實現量產,但難度較大的明場納米圖形晶圓缺陷檢測設備和暗場納米圖形晶圓缺陷檢測設備仍處於客戶工藝驗證階段,未實現量產。
不過,公司對於明場納米圖形晶圓缺陷檢測設備出貨的宣傳造勢卻十分積極。2025年5月6日,中科飛測在其公衆號上發佈喜報——《中科飛測先進製程明場納米圖形晶圓缺陷檢測設備再次出貨頭部客戶》,並指出“REDWOOD-900在國內先進製程高端檢測設備領域實現了從0到1的突破,它打破了國外長期壟斷,填補了國內市場在這個領域的空白,是公司發展的重要里程碑”。
就此,界面新聞致電中科飛測,其工作人員坦承,“公司明場納米圖形晶圓缺陷檢測設備從2023年底開始有出貨,累計出貨十臺左右,但還處於工藝驗證階段,尚沒有進入量產階段。這款設備比較難,驗收週期長,目前國內好像沒有廠商通過驗收。”
在2025年4月29日的投資者調研紀要中,中科飛測在答覆投資者問題時也提到,“公司在明暗場設備上的研發投入時間均超過3年,在產品進展方面,公司明暗場設備較早地進入到了國內多家頭部客戶產線上進行工藝開發與應用驗證工作,並實現小批量出貨。”
在客戶還沒有完成工藝驗證的情況下,中科飛測就宣傳“打破國外長期壟斷”,顯然是過於着急了。
某國內半導體檢測設備公司市場總監張帥(化名)告訴界面新聞記者,“這款設備(明場納米圖形晶圓缺陷檢測設備)我們在客戶那多次遇到中科飛測的正面競爭,對於這款設備的訂單,中科飛測是志在必得,所以報價比較'激進',但客戶看的不僅是價格。中科飛測作爲上市公司,研發人員比我們多,但研發效率上未必有優勢,掌握技術內功幫客戶解決問題纔是關鍵。”
經營現金流出加劇,週轉率惡化
經營性現金流更爲致命的問題,中科飛測的經營性現金流嚴重惡化。
2025年上半年,公司經營性現金流出4.42億元,流出金額創歷史新高。
公司在資產端的應收賬款和存貨相比上年同期大幅上升,而在負債端的合同負債卻相比上年同期小幅下降。
截止2025年上半年,公司應收賬款週轉天數和存貨週轉天數分別爲80.78天和1126.41天,而上年同期數分別爲75.5天和895.52天。
激增的存貨佔用了公司大量現金流,公司2025年6月底存貨高達22.7億元,而上年同期的存貨爲13.7億元。
目前在中科飛測賬面的22.7億元存貨中,發出商品就佔了9.6億元。
“一些處於客戶工藝驗證環節的半導體設備,儘管設備已經運到客戶那了,但由於沒有通過客戶驗收,只能體現爲存貨中的發出商品。”服務過多家半導體設備公司的會計師孟宏釗告訴記者。
更反常的現象是,中科飛測收入大幅增長,合同負債卻小幅下滑。截止2025年上半年,中科飛測合同負債爲6.08億元,相比上年同期減少2000萬元。
孟宏釗指出,“在半導體設備領域,按行業慣例,通常客戶會有30%的預付款,而發貨通常在幾個月之後,這就形成了合同負債。在此情況下,合同負債下降,通常是由於未來訂單減少或者客戶預付款比例減少所致。”
值得注意的是,中科飛測在經營性現金流大幅流出的背景下,開始加大短期借款和長期借款。截止2025年上半年,公司短期借款和長期借款分別爲2.91億元和5.07億元,而上年同期短期借款和長期借款分別爲和5033.94萬元和5300萬元,進一步使得公司的財務費用由負轉正。
爲彌補日漸緊張的現金,2024年12月,中科飛測啓動了25億元定增,2025年7月,該定增獲上交所審覈通過,進入證監會註冊階段。定增完成後,中科飛測的現金流危機纔會暫時緩解。
中科飛測的2025年上半年,是半導體設備企業 “攻堅期” 的一個縮影:在高端技術突破的壓力下,需要持續高研發投入;而市場驗證週期長、現金流回籠慢的行業特性,又讓企業時刻面臨 “燒錢” 壓力。對於中科飛測而言,如何讓高研發投入真正轉化爲量產能力,如何改善現金使用效率,將是接下來能否打破 “增收不增利” 困局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