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聯科技IPO:增利不增收外銷毛利異常,鉅額募資背後大額分紅
近日,東莞長聯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長聯科技”)正式披露了發行公告,並定於2024年9月19日進行網上申購。然而,自IPO以來一直備受爭議,其中市場關注較多的是業績不合常理、應收賬款異常,大客戶“消失”等方面經營問題,IPO過程及後續發展仍存在諸多隱憂。
《巴論財經》觀察瞭解到,長聯科技本次公開發行股票數量爲1611萬股,發行價格爲21.12元/股,發行後公司總股本將達到6443.99萬股。預計此次發行將募集資金總額約爲3.4億元,這筆資金將主要用於年產1.5萬噸環保水性印花膠漿建設項目、環保型水性印花膠漿生產基地建設項目以及總部基地及研發中心建設項目等多個重要項目的建設。
增利卻不增營收存爭議
外銷毛利率異常被關注
招股書顯示,長聯科技近幾年財務波動異常,營業收入在過去兩年持續下滑。數據顯示,長聯科技在2021年至2023年間的營業收入分別爲5.81億元、5.38億元和5.30億元,同比增速分別爲19.95%、-7.47%和-1.51%,顯示出明顯的下滑趨勢。複合增長率爲-4.54%,遠低於同行業可比公司平均水平。
長聯科技在招股書中指出,營業收入下滑的主要原因包括部分地區下游企業客戶面臨的物流障礙,導致生產和銷售受到暫時影響。此外,原材料採購價格的下降也促使公司主動調整產品銷售價格,進一步影響了營收表現。然而,這些因素並未完全解釋公司營業收入持續下滑的全部原因,市場競爭的加劇以及可能的市場策略調整也是不可忽視的因素。
《巴論財經》觀察瞭解,在備受爭議的是長聯科技在營業收入連續兩年下滑的背景之下,公司淨利潤卻出現了異常的大幅增長。財報顯示,在2021年至2023年度,長聯科技實現的淨利潤分別爲6,019.37萬元、7,946.35萬元、8,251.06萬元。可以看出的是,最近兩年公司淨利潤大幅增長。令人質疑,企業在經營當中常常會出現增收不增利的情況,但像長聯科技這樣增利不增營收,實屬難解。
從公司具體實際經營披露來看,長聯科技產品市場主要以國內爲主,國外爲輔來組成整體經營模式。值得一提的是,長聯科技在國內外市場的表現存在顯著差異。公司內銷業務佔據主導,收入佔比穩定在81%至84%,而外銷業務雖然佔比較小但逐年增長,主要面向巴基斯坦、東南亞等紡織業快速發展地區。
內外銷業務的毛利率差異明顯,外銷毛利率顯著高於內銷,這一現象一度引發了深交所的正式問詢。長聯科技的內銷毛利率從2021年的25.13%穩步提升至2023年的33.7%,而外銷毛利率則一直保持在較高水平,2021至2023年分別高達38.21%、42.51%和41%。
監管對此進行了問詢,要求其說明外銷毛利異常的原因。而過去三年,公司毛利率分別爲27.58%、32.97%、34.92%,而行業均值分別爲26.15%、24.29%、21.55%。但應收賬款週轉率分別爲2.38 次、1.98 次和 1.89 次,持續下降,並低於行業均值2.91次、2.87次和3.10次。毛利率高於行業均值而應收賬款週轉率卻低。
可以看出的是,長聯科技外銷毛利率顯著高於內銷。2021至2023年,企業外銷毛利率保持在38%至43%高位,而內銷毛利率則從25.13%穩步提升至33.7%。長聯科技的解釋則是,主要是緣於境內外銷售產品結構不同,市場需求差異導致成本構成與定價策略各異。同時,外銷業務享受出口退稅政策優惠,直接提升了外銷產品的淨利潤率。
依重銷售而輕研發投入
IPO前“大客戶”消失
招股披露顯示,近年來長聯科技的銷售費用持續高於研發費用,這一趨勢在2023年尤爲明顯,兩者之間的差距擴大至2.11個百分點,引發市場對長聯科技研發投入力度的爭議。
《巴論財經》觀察瞭解,長聯科技作爲紡織印花材料領域的知名企業,其業務範圍涵蓋水性印花膠漿、水性樹脂、絲印硅膠等產品的研發、生產與銷售,以及印花設備的研發與設計。然而長聯科技在研發與銷售投入上的不均衡卻成爲了市場關注的焦點。
據財報數據顯示,長聯科技的銷售費用佔比始終高於研發費用。自2019年以來,這種趨勢愈發明顯,銷售費用與研發費用的差距逐年擴大。儘管公司在研發方面也進行了一定的投入,並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如擁有40項發明專利等,但相比於銷售費用的高投入,其研發費用的增長幅度顯然較爲有限。
數據顯示,從2021年至2023年,公司的研發費用逐年上升,從0.24億元增長至0.27億元,但這一增長幅度仍顯不足。與此同時,公司的銷售費用持續高於研發費用,分別達到0.35億元、0.34億元和0.38億元,顯示出公司明顯是存在輕研發重銷售的情況。
除此之外,長聯科技帶一大客戶“消失”也成爲市場爭議點之一。《巴論財經》觀察瞭解,長聯科技大客戶變更也受爭議。2021年至2023年,長聯科技對前五大客戶實現銷售分別爲1.11億元、8,960.72 萬元和 9,128.09 萬元,佔營業收入的比重分別爲19.15%、16.65%和17.23%。
可以看出,報告期內長聯科技第一大客戶一直是東莞市瑞源進出口有限公司,而在此期間,東莞市瑞源進出口有限公司與長聯科技產生的銷售金額分別爲2644.40萬元、2715.60萬元和3377.61萬元。佔公司全年營業收入比例分別爲5.69%、5.61%、5.81%。
可以說,東莞市瑞源進出口有限公司在2019年至2021年的三年間是長聯科技十分穩定的大客戶了。然而令人感到驚訝的是,到了2022年度,長聯科技第一大客戶東莞市瑞源進出口有限公司直接“消失了”。
根據工商信息顯示,東莞市瑞源進出口有限公司成立於2016年8月12日,註冊資本爲200萬元,公司100%控股股東爲廣東省東莞絲綢進出口有限公司,其實際控制人爲廣東絲綢紡織集團。
對於客戶的“消失”,長聯科技在解釋道,東莞市瑞源進出口有限公司於2022年2月起終止與公司的業務合作,原因是2021年12月17日,長聯科技收到廣東省東莞絲綢進出口有限公司發出的《關於調整東莞絲綢轉外貿綜合服務出口業務的通知》,東莞瑞源自2022年1月31日起不再簽訂新的合同。
然而,在連續三年蟬聯第一大客戶的東莞市瑞源進出口有限公司結算合租之後,長聯科技在近兩年的第一大客戶變成了越南客戶CONGTYTNHHHOALIENTEXPRINT。然而,這一變化也引發了市場的諸多疑問。
如爲何在2021年CONG TY TNHH HOA LIEN TEXPRINTT向長聯科技的採購額同比下滑的情況下,到了2022年又突然暴增?此外,該客戶在2022年的營業收入僅爲342.99萬美元(約合人民幣2442.09萬元),而其向長聯科技的採購額卻佔到了其營業收入的82.48%,這不禁讓人質疑其盈利能力及採購行爲的合理性。
深交所也對此表示了高度關注,並要求長聯科技說明CONG TY TNHH HOA LIEN TEXPRINTT等客戶不同年度收入變動幅度較大的合理性,以及向該等客戶銷售增長的可持續性。同時,深交所還要求公司分析部分客戶不同年度毛利率變動幅度較大的原因,並評估公司在客戶穩定性與業務持續性方面是否存在重大不利變化或風險。
而對於此前的第一大客戶東莞市瑞源進出口有限公司來說,長聯科技當前的這位越南客戶很顯然相差甚遠。根據招股書披露的資料來看,在2021年-2023年與公司發生交易的客戶共計達到了433家,累計銷售收入佔營業收入比例分別爲86.67%、86.55%和87.31%,佔比在85%以上,長聯科技解釋爲公司目前客戶較爲穩定,大部分收入來自於穩定的客戶。
募投項目合理性遭爭議
實控人家族分紅大獲利
此次IPO,長聯科技預計擬募集資金3.98億元,用於年產1.5萬噸環保水性印花膠漿建設項目、環保型水性印花膠漿生產基地建設項目和總部基地及研發中心建設項目。然而,這些募投項目的合理性、資金使用效率以及信息披露的透明度等問題,均引發了市場的關注和爭議。
長聯科技計劃將募集資金中的1.70億元用於年產1.5萬噸環保水性印花膠漿建設項目,1.56億元用於環保型水性印花膠漿生產基地建設項目,7,185.31萬元用於總部基地及研發中心建設項目。
然而,據惠州市人民政府披露的建設項目審批信息公示,其中一個募投項目“年產1.5萬噸環保水性印花膠漿建設項目”的總投資額與招股書披露的金額存在696.92萬元的差額。這一信息不一致引發了市場對其信息披露準確性的質疑,同時也讓投資者對其募投項目的實際投資規模和資金使用效率產生了擔憂。
其次,募投項目的市場前景和盈利能力也備受市場關注。長聯科技表示,此次募投項目旨在擴大產能、提升產品品質和研發能力,以應對市場需求的增長和行業競爭的加劇。然而,市場對其募投項目的市場前景和盈利能力持謹慎態度。一方面,紡織印花行業的競爭日益激烈,市場需求的變化快速且難以預測;另一方面,長聯科技近年來的經營業績並不突出,營收復合增長率爲負,淨利潤複合增長率也低於行業平均水平。因此,市場對其募投項目能否實現預期收益存在疑慮。
此外,長聯科技在安全生產和環保方面的歷史問題也引發了市場的擔憂。招股書顯示,公司在研發和生產產品的過程中,部分原材料屬於危險化學品,若操作不當可能引起安全生產事故。同時,長聯科技及其主要原材料供應商在過去幾年中均受到過相關監管部門的行政處罰。這些歷史問題不僅暴露了公司在安全生產和環保方面的管理漏洞,也可能對其募投項目的順利實施和未來發展產生不利影響。
而在鉅額募資背景之下,長聯科技實控人家族IPO前夕兩次大額分紅也備受爭議。長聯科技的實際控制人爲盧開平及其家族成員,他們通過直接持股和間接控制的方式,掌握了公司的大部分表決權。
據招股書披露,盧開平直接持有公司41.16%的股份,並通過擔任聯匯投資的執行事務合夥人間接控制公司8.07%的表決權,合計控制表決權比例爲49.23%。此外,盧開平的兄弟盧來賓、盧如康、盧滿根等也在公司中擔任重要職務並持有一定比例的股份。這種家族控制的治理結構使得長聯科技在決策和利益分配上呈現出明顯的家族化特徵。
然而,正是這種家族化特徵在IPO前夕引發了市場的爭議。據招股書披露,長聯科技在2020年和2022年分別進行了大額分紅,分紅金額分別爲2,109.60萬元和2,899.79萬元,兩筆分紅累計金額達到5009.39萬元。值得注意的是,這些分紅大部分落入了盧開平及其家族成員的口袋中。在2021年,長聯科技的扣非歸母淨利潤爲5946.56萬元,這意味着兩筆分紅幾乎拿走了公司近一年的全部利潤。
這種在IPO前夕進行大額分紅的行爲引發了市場的廣泛質疑,市場擔心這些分紅是否損害了公司的長期發展能力和股東利益。畢竟,IPO是企業籌集資金、擴大規模、提升競爭力的重要手段,而大額分紅可能會削弱公司的資本實力和投資能力。其次,市場也關注這些分紅是否涉及利益輸送和內幕交易等違規行爲。畢竟,在IPO前夕進行大額分紅,很容易讓人聯想到實控人家族在利用信息不對稱優勢進行利益套現。
在A股市場中,家族控制的企業並不少見,而家族企業在IPO前夕進行大額分紅的情況也時有發生。然而,這種行爲不僅損害了公司的長期發展能力和股東利益,也影響了市場的公平和透明。因此,加強監管和規範家族企業的治理結構、財務透明度以及分紅行爲顯得尤爲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