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假被罰7620萬 8家基金踩雷這家減肥藥企
7月22日,科創板上市公司諾泰生物因財務造假與欺詐發行被證監會頂格處罰後,正式變更爲“ST諾泰”並復牌交易。
在諾泰生物復牌當天,就迎來基金公司下調估值“第一槍”。招商基金公告,自7月21日起,對旗下證券投資基金(除ETF外)所持有的諾泰生物股票估值價格調整爲32.78元,相比停牌前價格下調約20%。
因年報造假收超七千萬元罰單
諾泰生物此次爆出的問題涉及兩大關鍵事項,一是2021年年度報告存在虛假記載,二是2023年公開發行文件包含重大虛假內容。這兩起事件不僅暴露了諾泰生物在財務信息披露上的嚴重違規,更折射出其內部管理的深層弊病。
其中,2021年年報的虛假記載源於一筆看似正常的技術轉讓交易。當年12月,諾泰生物與浙江華貝達成協議,向其轉讓藥品技術及上市持有許可人權益,並於12月28日確認了3000萬元的業務收入。
但事實上,浙江華貝既不具備支付技術轉讓款的資金實力,也不具備實際應用該技術的生產能力和銷售渠道,本不應成爲這筆交易的合理受讓方。更值得關注的是,在進行技術轉讓的同期,諾泰生物還策劃着向浙江華貝增資。
如此,便形成了資金流向的閉環:浙江華貝支付給諾泰生物的技術轉讓款,實則來自諾泰生物自身的增資款。顯然,這樣的技術轉讓業務不具有任何商業實質,不應確認收入。但正是這筆虛假交易,導致諾泰生物2021年年度報告虛增營業收入3000萬元,虛增利潤總額2595.16萬元,佔當期披露利潤總額的20.64%。
在這起虛假交易中,諾泰生物的多位高管難辭其咎。監管層認爲,公司實控人、時任副董事長趙德中,諾泰生物實控人、時任董事長趙德毅,時任總經理金富強,時任副總經理谷海濤,時任財務總監徐東海,共同促成了這起年報虛假記載事件的發生,均存在失職行爲。
此外,2021年的虛假財務數據,又直接導致了諾泰生物2023年公開發行文件出現重大虛假內容。
當年,諾泰生物披露可轉債《募集說明書》,其中“財務會計信息”部分公開披露並引用了公司2021年度財務數據,這就使得其中虛增的3000萬元收入和2595.16萬元利潤被納入公開發行文件,違反了《中華人民共和國證券法》關於公開發行文件真實性的要求。
該可轉債涉及金額達4.34億元,發行於2023年12月下旬,截至今年4月24日,諾泰生物贖回可轉債約4萬張,轉股430萬張,4月25日,諾泰轉債已在交易所摘牌。對於這一可轉債相關的違規行爲,監管層認定趙德中、趙德毅以及公司時任董事長兼總經理童梓權等人員對該違規行爲負有責任。
事實上,諾泰生物內部治理缺陷早有跡可循。2019年,全國股轉公司監管部曾對諾泰生物出具過自律監管措施處罰。當時,該公司在2016年進行的重大資產重組中,交易對手方存在未披露的關聯方,關聯董事、股東趙德毅、趙德中未迴避表決。
證監會對諾泰生物開出了嚴厲罰單:對上市公司罰款4740萬元;實控人、時任副董事長趙德中合計罰款1300萬元(含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處罰款500萬元,實際控制人組織、指使上述行爲罰款800萬元):另一實控人趙德毅罰款500萬元;時任總經理金富強等4名高管分別被罰150萬-330萬元不等。
公司及6名高管合計被處罰7620萬元,創下近年來科創板處罰紀錄。
南京證券中介職能失守
值得一提的是,南京證券作爲諾泰生物2021年上市及2024年諾泰轉債發行的保薦機構,均在上市保薦書及可轉債保薦報告中,對信息披露的真實性和準確性作出了確認。
南京證券在諾泰生物的投資項目中獲得了豐厚的回報。諾泰生物2021年上市募集資金總額爲8.30億元,發行費用爲1.05億元,其中南京證券獲得承銷保薦費6638.54萬元;而在後續可轉債項目,南京證券又獲得保薦費約566萬元。
圖片
近十年來,南京證券的保薦項目“瑕疵”頻現,涉及董事長履歷造假、財務造假、信披違規等問題。
其保薦的公司中,奧聯電子因董事長履歷造假收證監會罰單;新開普定增因未及時披露一致行動關係收警示函;昊志機電因高管操縱股市、信披違規等屢遭處罰;神霧節能財務造假被行政處罰;雙林股份重組後5次信披違規;大燁智能重組因關聯方披露缺失收警示函。據不完全統計,南京證券2013年至今共收到十多張罰單。
3.4億基金持倉踩雷
諾泰生物財務造假案發,重創一衆機構投資者。根據基金已發佈的二季報數據顯示,截至上半年末,共有包括招商、興業、國壽安保、金元順安、摩根等在內的8家基金公司近20只產品持有諾泰生物股票,合計持股市值超過3.4億元。
招商基金成爲重災區,旗下10只產品合計持股733.06萬股。佔諾泰生物流通A股的比例爲2.46%。更引人關注的是,華夏基金等4家機構在2025年二季度新進持倉,這些“抄底”資金不幸抄在了懸崖邊緣。
在諾泰生物7月22日“戴帽”復牌當天,招商基金便率先“補刀”,公告自7月21日起對旗下基金持有的諾泰生物股票估值價格調整爲32.78元,相比停牌前40.98元的價格下調20%。
業內人士預計,隨着ST處置落地,更多基金公司將跟進下調估值,持有相關基金的普通投資者將被動承受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