遭環境部千字文批「搞混」 蘇俊賓反嗆歪理、取巧的誤導
蘇俊賓感嘆原期待環境部調整對外揭露資訊的嚴謹度,豈料等1個月卻等到環境部角色上的風險和不該,「爲了堅持一個不嚴謹的論述,賠上一個機關的公信力,實在不值得!」(蔡依珍攝)
環境部今發千字文批桃園市副市長蘇俊賓的空污論述「有所混淆」,臺大環工博士畢業的蘇俊賓反嗆是歪理、取巧的誤導,感嘆原期待環境部調整對外揭露資訊的嚴謹度,豈料等1個月卻等到環境部角色上的風險和不該,「爲了堅持一個不嚴謹的論述,賠上一個機關的公信力,實在不值得!」
蘇俊賓細說從頭,指「討論」緣起於環境部長彭啓明5月初上節目稱「火力發電造成的空污是2.3%」,他提醒環境部要提供完整數據跟推估依據,避免誤導民衆誤以爲火力發電廠是沒有空氣污染或空污極低,並找出不需要推估值、不需要解釋氣候與大氣條件、光化學反應和模型參數的「直接排放值」原始數據,提醒火力發電廠的污染排放佔比超過2.3%,原期待環境部適度修正調整,豈料1個月後冒出的新聞稿又看到好幾個環境部角色上的風險和不該,讓他很失望,不解環境部究竟是要堅持火力發電廠的污染貢獻很低,還是想澄清彭的論述科學上沒有問題?
蘇俊賓也給了5點回應,開宗明義就反問環境部真的還要堅持「火力發電造成的空污是2.3%」這樣的論述嗎?這可是歷代的環境部、環保署不曾有過的詮釋角度。身爲環境品質的主政機關,若只想澄清空污擴散貢獻推估值和實際排放數據不同沒問題,但若要堅持特定污染源的污染貢獻量極小就是另一回事。
蘇俊賓說,空氣污染化學與擴散模型很複雜,許多條件和參數會影響最後推估的結果,不同國家、不同推估的模型,甚至不同氣候條件的假定,呈現出來的結果常常是天差地遠,他支持投入資源推估空氣品質,「藉由科學,找到還沒注意到該關注的風險」,而不是「急着直接以某一模型推估結論來替特定污染源背書」。
「此風不可長!」蘇俊賓提到,如果推估污染貢獻佔比可以直接引用而忽略實際排放量的做法可取,每一個國家,每一種污染源,都可以忽略擺在眼前的「實際排放數據」,而找到對該污染項目有利的推估模型,背書自己的產業即便污染排放量很高,但在推估模型中的污染貢獻比例不高,這邏輯一旦成立,所有污染排放的廠商都解套了。
蘇俊賓點名環境部新聞稿中「排放量大也不等於對大氣中空氣污染貢獻比率大」更具爭議,是歷年環境部對外新聞稿罕見的觀點,除了對於環境部本身的角色是一大諷刺外,這種很像專業人員鑽牛角尖時常看到的辯證邏輯,實在不適合出現在環境部的新聞稿。他說科學上可以這樣說,畢竟只要不是百分之百正相關,都可以解釋爲「不等於」,但這樣的說法是「取巧的誤導」,企圖讓人誤以爲兩者不太相關,但真實的情況是「排放源的排放量是所有推估模型最重要的基礎數據來源,再怎樣論述他不是全部也無法否定他的高度相關」。
「引用後端的推估數據做爲全貌,是捨本逐末!」蘇俊賓說,這種歪理若可以當環境部的主要論述,請問中央和地方政府還需要環評的時候進行總量管制嗎?還需要針對固定污染源的設置或操作許可進行總量的把關嗎?反正「排放量大也不等於空氣污染的貢獻比率大」,所有的產業是否也可以拿出一套模型遊說,自身的排放佔污染貢獻的比例低,應該容許更高的排放?此一邏輯用用於河川中的「水污染排放管制」也會有同樣的問題,忽略源頭污染排放佔比。
蘇俊賓提醒,「大氣擴散與大氣化學反應」相關研究是要來協助找到還沒有被納入的污染潛在可能,不是用來包裝現在的大量污染其實並不存在,這是環境部彭部長上次發言最大的盲點,期待環境部修正一下吧,避免單一面向定義環境全貌,斷章取義的片面資訊不利社會溝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