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產兒自閉、過動及併發症風險高 醫籲追蹤至少至2歲

中醫大新竹附醫首次舉辦早產兒回孃家活動,家長感謝婦產科主任蘇聖淵和兒科主任陳思融醫護團隊,陪伴父母親和早產兒一起成長。圖/中醫大新竹附醫提供

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開院至今已接生8374位新生兒,其中早產兒佔713位。兒科主任陳思融提醒,早產兒因各器官尚未發育完全,仍可能出現併發症,如視網膜病變、腦部缺氧出血或壞死性腸炎等,自閉症與過動症風險也略高,提醒至少追蹤至2歲。

中醫大新竹附醫今首次舉辦早產兒回孃家活動,家長感謝婦產科主任蘇聖淵和兒科主任陳思融醫護團隊,陪伴父母親和早產兒一起成長。副院長沈名吟和兩位主任也代表醫院感謝家長對團隊信任,看到孩子們都獲得很好的照顧,鼓勵家長繼續生小孩。

傅小姐回憶,寶寶30周早產、僅1408公克,住院1個多月才脫離呼吸器及氧氣。出院前醫療團隊指導觀察血氧、調整餵食,回家仍租借血氧機,緊盯每次喝奶情況。後來發現親喂時血氧不再下降,體重穩定增長,便改爲全親喂,孩子如今3歲半,定期追蹤發展正常,無需早療課程。

陳思融表示,早產的原因多樣,除了母體或胎兒的高危險妊娠因素外,仍有部分原因至今仍難以預防。因此,定期產檢與選擇具備新生兒加護能力的醫療院所生產,是父母能做的最重要準備。

陳思融進一步說明,早產兒因各器官尚未發育完全,仍可能出現一些併發症,長期追蹤也發現,早產兒的自閉症與過動症風險較一般足月產兒童略高,中醫大新竹附醫設置早產兒追蹤門診與早療團隊合作轉銜,提供從醫療到心理的全方位支持、及早發現問題開始早療,纔有機會使孩子功能接近常人。早產兒的追蹤至少需至2歲,觀察其生長髮展與心智行爲狀況。

針對早產兒父母的焦慮,陳思融建議,在孩子仍住院階段,父母能做的最有幫助的事,就是提供母乳及進行袋鼠式護理,當寶寶病況穩定、呼吸器設定較低時,醫護會邀請家長脫去上衣,讓寶寶貼在胸前肌膚接觸,感受爸媽的體溫與心跳,也鼓勵家長跟孩子說話唱歌、念故事書,這是寶寶在媽媽肚子裡最熟悉的聲音,袋鼠護理不僅能穩定寶寶呼吸與心跳,還能促進體重增加、增進親子連結。

中醫大新竹附醫兒科主任陳思融表示,定期產檢、選擇適合醫療院所,不需自責,已是盡最大努力。圖/中醫大新竹附醫提供

中醫大新竹附醫首次舉辦早產兒回孃家活動,家長感謝婦產科主任蘇聖淵和兒科主任陳思融醫護團隊,陪伴父母親和早產兒一起成長。圖/中醫大新竹附醫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