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兒染RSV重症、死亡風險高 醫籲孕期打疫苗預防

醫師呼籲,預防RSV應從孕期做起,鼓勵孕婦接種RSV疫苗,並做好日常預防措施。(示意圖:shutterstock/達志)

衛福部統計,呼吸系統疾病爲臺灣新生兒死因第3名,其中RSV(呼吸道融合病毒)確診人數,在2年內增加4倍,造成兒童住院病例攀升,對免疫系統未成熟的新生兒造成巨大沖擊。醫師呼籲,預防RSV應從孕期做起,鼓勵孕婦接種RSV疫苗,並做好日常預防措施。

一名孕期35周順利出生的寶寶,在2個月大時因感冒症狀入院治療,透過心臟超音波檢查,發現寶寶除了存在肺動脈異常,同時確診RSV。寶寶感染後病情發展快速且兇險,住院24小時後隨即出現呼吸衰竭,轉入新生兒加護病房。RSV與先天性心臟病雙重打擊之下,病況急速惡化,進入加護病房48小時內不幸離世。

臺北國泰醫院新生兒科主任洪依利表示,3個月以下的嬰兒,即便不是早產、沒有潛在疾病,也都是免疫低下族羣。研究指出,出生6個月內新生兒感染RSV死亡比例,佔5歲以下幼童感染RSV死因46%,且高達83%RSV感染住院病例集中在0~6個月嬰兒,且每4位感染住院嬰兒中,就有一位可能惡化、進入加護病房。

RSV是一種藉由飛沫或接觸傳染的病毒,在臺灣全年皆有流行,對氣管本來就很細的嬰幼兒,若肺部產生髮炎反應,症狀會更爲顯著。RSV病程快又猛,病毒入侵短短2至3天內就能大規模破壞呼吸道上皮細胞,引發一連串嚴重併發症,包括阻塞性肺炎、急性呼吸窘迫等,更嚴重可能導致全身性發炎反應,引發休克、多重器官衰竭等危及生命的併發症。

臨牀觀察,感染RSV的嬰兒平均需3~7天住院治療,重症更可能長達20天以上,且感染RSV不只急性期症狀,未來氣喘風險更比一般新生兒高4倍,恐面臨長達10年以上的後遺症,最常見氣喘、反覆性喘鳴等呼吸道症狀。

臺北馬偕紀念醫院婦產科主任黃建霈指出,預防新生兒呼吸道感染,「孕期疫苗接種」是關鍵。臺灣孕婦及新生兒死亡率高於多數OECD國家,顯示我國「母嬰健康照護」仍有進步空間。而要做好兒童健康照護,就應從最早期的胎兒階段開始,加強孕期的疾病預防措施。

據臺灣ACIP建議,孕婦在28~36周孕齡接種RSV疫苗,能預防新生兒在出生後6個月內的感染風險。除了RSV疫苗,還可以接種流感疫苗、新冠疫苗及百日咳疫苗,建立更完整的防護屏障。黃建霈提醒,孕期接種疫苗主動預防,可明顯降低新生兒感染呼吸道疾病風險,降低羣聚感染風險。

黃建霈說明,媽媽接種孕期疫苗能顯著降低新生兒感染及死亡風險,如施打新冠疫苗可降低35%寶寶因新冠住院率;接種RSV疫苗,可讓嬰兒出生後6個月內,罹嚴重肺部感染風險降低約70%;百日咳孕期疫苗則可有效降低高達93%感染風險。

除了孕期疫苗,準媽媽和嬰幼兒也可透過充足睡眠和均衡營養,作爲日常預防感染的方式,也應勤洗手、保持室內空氣流通、避免暴露於二手煙環境,平時應針對環境中嬰幼兒經常碰觸的器物表面定期進行清潔消毒,避免出入人多、空氣不流通的場所,來降低感染RSV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