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餐不一定要在早上!不吃恐增心肌梗塞風險 專家:空腹時間是關鍵

日醫師指出不吃早餐的風險。示意圖/ingimage

根據日媒「President Online」報導,「早睡、早起、吃早餐」幾乎是已公認的健康基本原則。但自治醫科大學名譽教授藤村昭夫指出,所謂的「早餐」(breakfast),不一定要在早上,「長時間空腹」的第一餐,即可算是早餐。也就是說,睡到中午起牀者的午餐,或下午才起牀的夜班工作者的晚餐,只要有十小時以上的間隔,都算是有效的早餐。

爲什麼要間隔十小時呢?藤村醫師解釋,長時間空腹能幫助身體重啓生理時鐘,這是維持生理節奏與代謝健康的重要關鍵。換言之,若想在早上7點吃早餐,前一晚的最後一餐最好在晚上9點前結束,才能讓身體有足夠的「修復時間」。

若忽略早餐,可能導致一連串健康問題。一項歷經6年的研究發現,經常不吃早餐者,會加速冠狀動脈硬化,使血液無法順利運送到心肌,罹患心肌梗塞的風險比有吃早餐的人高出近兩倍。此外,若不吃早餐又在深夜用餐,短期內心肌梗塞復發的機率甚至高達4至5倍。不只如此,晚間進食也會讓血糖與胰島素濃度異常上升,提高糖尿病風險。

對孩子而言,早餐更是大腦主要的能量來源。某項針對4600多位國中生的研究指出,有吃早餐的學生在學業成績表現上,明顯比沒吃早餐的學生高出約1.7倍。專家建議,無論是成年人或孩童,有充足睡眠、讓身體有充分修復時間,並享用早餐,即是個人健康管理的重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