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閱讀中感悟 於行走間成長
魯迅故居 趙蘅繪 楊苡書屋一角 讀詩會上的趙苡 趙蘅繪 熱心書友王樂耕與趙蘅和“青睞”團員 金茂大廈中的“新世界的曙光” 攝影/微笑四葉草
4月23日,世界讀書日,“青睞”團下了江南,邀請作家、畫家趙蘅一起,從金陵到滬上,做了爲期四天的文化尋訪。這一路,我們看的不只是一處處名人故居、一間間書店、一個個展覽,更在實地探訪及與文化大咖和文友們的交流中,感受着文字背後的溫度與情懷。行萬里路,讀萬卷書,閱讀不只是書本上的文字,而是能觸摸、能感知的鮮活體驗,這一趟的尋訪之路,我們真實地體驗到了很多很多……
之所以選擇去南京和上海,起因是一個展覽,而後設計了四天的行程。那麼,就從這個展覽寫起吧。
4月23日南京第一天
一個展覽一個詩會一處故居乾淨舒服的場所令人流連
每一座城市,總有那樣一些角落,讓人忍不住放慢腳步,位於南京鼓樓區金銀街上的萬象書坊,就是這樣一方天地。世界讀書日這一天,瀰漫着咖啡香氣的萬象書坊高朋雲集,高校的教授、出版社的編輯、媒體的記者、獨立文化人、藝術家,他們大都是應趙蘅老師之邀,來參加《查令十字街84號》書封再設計展。這個展覽是人民大學藝術學院吳文越副教授多年來組織學生所做的作業——重新設計記錄了一段傳奇書緣的《查令十字街84號》。此次,吳文越攜84部再設計本來到了南京。
簡短的開幕式後,嘉賓們進入觀展區,邊看邊聽吳文越講解學生們充滿奇思妙想的書封創意。《開卷》雜誌主編董寧文感慨地說:“一本一本打開、翻閱、欣賞這些再設計本,感受到的是年輕學生們迸發的青春激情,以及他們對文字、紙張、藝術和人生的嚮往與熱愛。”這些美麗的書也打開了“青睞”團員們對於書籍裝幀的審美視野,他們有的圍着吳文越問這問那,有的一本接一本仔仔細細地觀摩,感覺他們都想加入到再設計的行列中了。
一上午的審美再造後,下午的活動可算一道文化大餐。活動地點在與萬象書坊咫尺之距的楊苡書屋。那是翻譯家趙瑞蕻和楊苡生活了60年的居所。楊苡生前親自辦理法律手續,將其捐予南京作協,成爲公共文學場所。最令人欣喜的是,除了趙瑞蕻和楊苡的次女趙蘅,其長女趙苡和長婿龔同生也一同參與。
參觀了70餘平方米的書屋之後,大家與趙苡、趙蘅姐妹圍坐懇談,還舉辦了一場特殊的朗讀會,朗讀的都是楊苡翻譯的名著和詩文。團員張楠形容:“這是一個氣場乾淨舒服,且安靜美好的居所。房間的風格保留了原貌,牆上有家庭老照片,書桌上攤開的日曆上有一處註明:親愛的媽媽,今天去世離開了我們。聽兩位都已八旬有餘的女兒深情講述父母在此生活的種種細節和家庭趣事,我們心裡都感慨良多:敬仰、敬佩、感動,還切身感受他們的氣息,這大概就是大家對名人故居感興趣的原因吧。”
行前我們得知,趙蘅的名字得自於語言學家、史學家胡小石。很巧的是,趙蘅在一次會議上結識了胡小石原住房的購買者吳懋楠,從此被命名者和故居的主人結下不解之緣。吳懋楠邀請“青睞”一行去故居用下午茶,從楊苡書屋到頤和路,成了這個讀書日最後一個特別節目。那是一幢氣派十足的民國老式別墅,樓體淡土黃色,庭院寬敞考究,故居修繕保持了原貌,得到胡小石遠居海外後人的認可與讚賞。吳懋楠和大家圍坐在庭院長桌旁,談起胡小石先生的學問和貢獻,如數家珍。他大量收集胡小石的真跡墨寶,如今已是一位胡小石研究專家。
4月24日南京第二天
一座圖書館一家獨立書店都是鼎鼎大名
第二天的行程是參觀一座圖書館和一家獨立書店,都是鼎鼎大名。
南京圖書館外表壯麗恢弘,我們在圖書館讀者服務部部長王菁菁的帶領下,參觀了位於四層的“趙瑞蕻楊苡專藏室”。楊苡書屋內外門景觀:小院鐵門和石榴樹,書桌和書櫃,都是依照原物複製的。琳琅滿目的藏書、手稿、照片、樂器、紀念冊、飾品……無不印記兩位翻譯家一家人的昔日過往,令團員們目不暇接。趙蘅本人也彷彿又回到家中和父母團圓。
下午到南京的名片、著名網紅打卡點——先鋒書店五臺山總店。遠望門口排着長隊,以爲在限流,沒想到都是在等待拍照打卡的人。書店經理張海燕接我們進店,掃過一摞摞書籍,直感圖書品類既高且廣,團員們說:“真想之後幾天哪兒也不去,一直泡在這裡。”先鋒的文創也是一絕,長長一溜櫃檯,細逛下來個把小時打不住,多爲女性的“青睞”團員們哪裡還走得動路,幾乎每人都貢獻了鈔票給收銀臺。
一行人剛在咖啡區歇腳,先鋒書店創辦人錢小華神仙一樣地出現了!他坐下便和大家聊了起來。大家問他爲什麼要四處建立鄉村書店?他說:“我做鄉村書店,是要讓鄉村孩子看到世界的美好……”他娓娓道來,聽者都能感受到他的大愛和內心澎湃的激情。有團員總結:錢小華把這件很難的事業,做成了一個享受生命的體驗。
4月25日上海第一天
追尋魯迅、巴金足跡和平書院令人驚豔
轉戰上海,爲了什麼?
我們選擇住在虹口區,是爲了追尋魯迅的足跡,因爲從木刻講習會所舊址到魯迅故居、魯迅墓地,每一處都訴說着先生晚年生活的點滴。
來上海的第一天上午,我們就去了位於山陰路132弄9號的魯迅故居,這是魯迅在上海的第三處寓所。1933年4月,魯迅從拉摩斯公寓以內山書店職員的身份攜許廣平及兒子海嬰搬到此處,度過了他生命中最後的三年。在此期間,他先後編輯了《南腔北調集》《僞自由書》《準風月談》等七本雜文集,編成《引玉集》等木刻作品集,還翻譯了數本國外著作。
山陰路上的一條巷弄,一排老式三層建築,魯迅的家在盡頭,它的旁邊,就是茅盾故居,兩家都是獨佔三層。現在魯迅故居一層闢爲生平展廳,二三層限流參觀。此地的老居民也愛魯迅,在一位徐姓老者的倡議下成立了志願者組織。身穿紅色志願者馬甲的束秀梅告訴我,他們每週五上午爲參觀者做義務講解,今天早上看見我們這麼多人,大家都一溜小跑趕緊來了。
在灑滿春日陽光的魯迅故居前流連,有人拍照有人看展,趙蘅老師甚至坐下來畫了一張速寫。意猶未盡地去往下一站,轉過一個街角就是1927·魯迅與內山紀念書局。這間由日本友人內山完造開設的書店,是魯迅晚年在上海的重要活動場所。現書局東側的房間復原了當年內山書店的空間結構與陳設,還被評爲中國最美書店之一。店內書品精緻,有不少魯迅先生的著作,也圍繞主題設計了很多文創產品,大家自然又是愛不釋手。
下午,我們去參觀去年年底剛剛開館的巴金圖書館。這又是一座氣派的西式老建築,紅磚拱門、復古花窗,一樓的中廳小花園和二樓的陽光露臺,隨手一拍都是大片。據說此地原爲趙家花園,是當地富商趙岐峰所建,原名扆虹園,歷經變遷成爲巴金圖書館。
展廳裡除展示大量巴金先生照片、文稿、書籍外,二樓還有文學雜誌閱覽室、自習位,不少人正在安靜地看書和自習。
館長周立民得知趙蘅老師和“青睞”團前來,特地騰出時間和大家見面。在闊大的會議室裡,他不但專門做了《北四川路舊事——中國現代出版與文學尋蹤》的講座,還請工作人員提前在趙蘅老師爲巴金圖書館創作的明信片上蓋好章,爲了讓印章乾透,花了三天時間。面對這份珍貴的禮物,團員們連聲道謝。
圖書館工作人員茹佳告訴我們,館旁邊那座巨大的U型建築是在建的上海文學館,這也是巴金圖書館選址於此的原因之一。
告別周立民館長和茹佳,緊鑼密鼓地趕往下一站——和平書院。書院主管陸曉炯已經在門口等候我們。書院設在和平公園裡,綠意盎然,粉紫色的風信子正如期盛開,書院四周都是落地玻璃幕牆,坐在書院讀書的人成了一幅幅最美的畫。團員們說,用“美爆了”來形容一點都不過分。令人想不到的是,這樣一個高品質建築羣,竟然還是24小時對外開放。
4月26日上海第二天
熱心書友妥帖安排作家故居目不暇接
今天,開啓城市漫步,主題是作家故居。
漫步線路的設計者,是上海熱心書友王樂耕。
約好早上8:00,與王樂耕老師在淮海坊匯合,一路尋訪巴金、許廣平、豐子愷故居。都是老洋房,現在是居民小區。如果沒有熟門熟路的王樂耕帶領,我們絕難找到。每處故居都掛有銘牌,也有住戶掛出了“私宅勿入”的牌子,我們一羣人熙熙攘攘地走進小區,保安大哥一直叮囑“注意安全”,也有居民見怪不怪地看上一眼後說:來了一個旅行團。
10:00,我們準時到達梧桐院。這座英式花園是1932年由匈牙利建築大師鄔達克設計的,最早是國際禮拜堂牧師住所,後來政府對老洋房整舊如舊,成爲現在的街道鄰里匯。在梧桐院參加了“在萬物中醒來詩歌賞讀會”,草嬰讀書會北京上海雙城書友,在奧利弗的詩歌中互通互融,在朗誦中感悟到了跨越地域的情感交流。
下午,參觀夏衍故居和草嬰書房,這兩棟建築比鄰,夏衍舊居是一座三層老式建築,每個房間基本都保持原樣。
草嬰先生以一己之力翻譯了俄羅斯文學巨匠托爾斯泰小說全集,以及肖洛霍夫、尼古拉耶娃等作品,譯作千餘萬字。草嬰書房是遵循先生在生前“不要墓碑,建一個書房”的遺願而建。草嬰的女兒、著名公共藝術家盛姍姍陪同大家參觀,聽盛姍姍講述父親的日常生活和工作情況,令人感動。團員們說:一個人一輩子只做一件事,這無疑是一個生命的壯舉。
通過王樂耕的特別安排,我們還去了位於鉅鹿路675號的上海作家協會。這是一座文學殿堂,有夏衍、巴金、豐子愷、柯靈等文學家的足跡,也是《收穫》《上海文學》《萌芽》《上海文化》《思南文學選刊》等文學刊物編輯部的所在地,還是著名建築設計師鄔達克爲上海留下的衆多作品之一,它另有一個非常浪漫的名字——“愛神花園”。園中花木扶疏,幾座老式建築掩映其中,團員們興奮地說,能辦出如此高品質刊物的,難不成是由這裡的環境美色養育而成?王樂耕微笑地看着四處拍照的團員們,開心地說:“我很欣慰,讓大家看到了巴老的故居和曾經工作過的地方。”
穿行在梧桐樹間,沿途有張樂平、柯靈、張愛玲的舊居。
張樂平被譽爲“三毛之父”,在其位於上海徐彙區五原路弄堂的故居花園中,小三毛雕像頑皮如故。故居的小樓是一棟花園洋房,建於上世紀30年代。1950年6月開始,張樂平和家人在二樓居住了近半個世紀。2016年經修復舊居對公衆開放,二樓復原爲20世紀五六十年代張樂平居住時的原貌。房中有一張八仙桌,據說,張樂平好喝酒,每餐都要喝點,爲他的健康,夫婦倆沒少爭吵。爲真實展現這一場景,故居桌上還放了當年張樂平喝酒用過的小酒杯。一樓爲展廳,展廳內,胸前佩戴紅領巾的張樂平半身塑像格外引人注目。
此行最爲團員們期待的位於上海靜安區常德路195號的張愛玲舊居,因有住戶不能進入,大家坐在車裡,在車輪的行進中瞻仰了外觀。我心裡默唸着張愛玲在這裡寫下的一段話:“常常覺得不可解,街道上的喧聲,六樓上聽得分外清楚,彷彿就在耳根底下,正如一個人年紀越高,距離童年漸漸遠了,小時的瑣屑的回憶反而漸瀕親切明晰起來。”現在的公寓一樓,是一家咖啡館,據說裡面有張愛玲的書籍和生平介紹,還有名爲“紅玫瑰與白玫瑰”的咖啡售賣。
夜幕降臨,翻譯家草嬰的女兒盛姍姍邀請我們到外灘的金茂大廈,56層有她創作的巨型壁畫。壁畫有7米高,橫向由9塊巨大的畫布組成,盛姍姍說足足畫了一年才完工。邊欣賞邊聽她介紹,這幅油畫是1999年受委託而創作的,畫這幅油畫時,盛姍姍構想着一個嶄新的與世界相連的大都市形象,所以,她將這幅畫命名爲“新世界的曙光”。1998年盛姍姍曾爲香格里拉浦東大酒店畫了4幅大型油畫,遠沒有這幅大,“新世界的曙光”是全國在公開場合展示的最大型抽象油畫,也是從此,國內大型公共場所有了抽象主義繪畫的展現。文/本報記者王勉
【團員感言】
每一次都讓我們回味無窮
◎王卓
“青睞”組織的活動每一次都會讓我們回味無窮,因爲每一次活動,都不是簡單地看山看水看市井,而是組織者先選好主題,然後圍繞主題選擇活動內容。組織者非常用心,讓我們通過這些表面物像看到人性的真實。
這一次活動讓我對魯迅有了深刻認識。以前看魯迅文章,總是感覺魯迅是一個特別嚴肅的人。那天到了魯迅上海的家,看到魯迅把最舒服的牀給兒子海嬰用,才感覺到他也是一個內心滿含溫情的人。
另外,通過參加“青睞”組織的活動,可以認識很多有趣的有愛心的朋友。我們這次參觀了《查令十字街84號》再設計展,在展覽現場,吳老師手捧着學生的設計作品娓娓道來。通過她的講解,我們不僅感受到學生們設計的奇思妙想,也更加感受到吳老師對學生們深深的熱愛。
最難忘張樂平故居
◎南啵兒
參觀的故居里,我特別喜歡的是張樂平故居。據說當年他住二樓,但爲了讓故居對外開放,政府另外安置了一樓住戶,騰出來和二樓連體,打造出一個張樂平故居空間,一樓做展廳,二樓復原了畫家的畫室、臥室、子女房樣貌。巨大的花園鬱鬱蔥蔥,還矗立着一尊三毛雕像。
張樂平故居從巷口往故居走的那段路上,牆面佈滿張樂平“三毛流浪記”的圖畫。比較讓我震撼的是,之前只覺得他是個漫畫家,結果看了張樂平早期的寫實作品,感覺畫得太好了,功底之紮實,表現之深入,在我看來不輸好多歐洲寫實大家。
張樂平的畫室和客廳在一間房裡,能想象他放下畫筆,離開書桌,轉身坐進沙發裡,用上海話和來訪朋友談笑風生的情景。桌上紙筆俱在,沙發扶手摸痕也依然,只是主人已經不在了。凝視半晌,似乎能清楚地看到,時間的流逝是如何把一個蓬勃的生命慢慢帶向凋零,讓他成爲歷史,成爲下一代人的銘記和回憶。
以書爲名與敬愛的親愛的可愛的相愛的人相逢
◎王今滿
四月,當南方高大的楓楊在春風中招搖着滿樹翠綠透明的花穗,我與熱愛讀書的師友一起,隨“青睞”小團隊一起南下,去南京,去上海,去故居尋訪,到書店相聚,以書爲名,遇見了許多敬愛的親愛的可愛的相愛的人。
無論是上海的萬象書坊、楊苡書屋、胡小石故居、南京圖書館、先鋒書店,還是上海的魯迅故居、內山書店、巴金圖書館、和平書院、梧桐院、作家書店……我們都不是單純地打卡匆匆而過,而是和《查令十字街84號》、楊苡、胡小石、錢小華、巴金、瑪麗·奧麗弗等著作、作家、學者、詩人、書店創始人、圖書館館長,相遇、深讀、對話。一路書香浸潤,一路情懷激盪,如四月天,讀書日的春風,讓人沉醉。
同行當中有畫家趙蘅老師隨時速寫、零零後小李同學隨時漫畫、愛好攝影的達人四葉草及淡淡隨時抓拍動人瞬間。大家心境真純,歡歌笑語,結下了深厚友誼,相約下次青睞同行。緣,妙不可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