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閱讀播下種子讓成長走向縱深
威利
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深化全民閱讀活動”。這是自2014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促進基本公共文化服務標準化均等化,發展文化藝術、新聞出版、廣播電影電視、檔案等事業,繁榮發展哲學社會科學,倡導全民閱讀”以來,“全民閱讀”連續12次寫入政府工作報告。
隨着數字時代的到來,人們的閱讀方式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從“一書在手”到“一屏萬卷”,數字閱讀確實讓閱讀觸手可及、方式靈活多變,然而也引發了注意力碎片化、內容娛樂化等方面的擔憂。
去年2月,中國青年報社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超半數受訪青年感覺近幾年自己的語言文字表達能力下降,47.1%的受訪青年感覺自己詞彙量匱乏、表達單一。爲什麼在青年羣體中出現了“詞窮”的現象?過半受訪青年認爲,閱讀量少和依賴網絡語言及表情包是“詞窮”的主要原因。上述調查結果提醒人們,尤其是年輕人:要警惕數字閱讀過於“碎片化”,以及由此導致的思維習慣的“碎片化”,通過加強深度閱讀,不斷提升語言文字應用能力。
人工智能的快速發展,在爲孩子們成長帶來機遇的同時,也對他們的閱讀造成衝擊。近日,在AI可以“一鍵生成”作文的當下,該如何有針對性地輔導孩子寫作,成爲社會關注的熱點話題。全國政協委員、泰州市姜堰區實驗小學教育集團校長高金鳳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如果學生依賴AI生成作文,而非自己思考和創作,那麼寫作的真正意義將被削弱。學校應該從‘寫作育人’的角度,從‘教孩子們怎麼寫’轉向更加關注‘讓孩子們理解寫作的作用和意義’。”對照實際來看,高金鳳委員的建議具有很強的針對性和建設性,爲提高作文教學質量提供了有力參考。
杜甫詩云:“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提升孩子們的作文寫作水平,根本之策在於引導孩子們養成愛讀書、讀好書、善讀書的好習慣,通過深度的“學”與持續的“習”,讓自己的思維與語言文字表達能力融合發展,相得益彰。
閱讀是最基本的文化建設,在傳播思想文化、提升國民素養、傳承民族精神、涵養文明風尚中有着獨特的重要作用。各地應積極構建書香社會,大力加強全民閱讀基礎設施和服務體系建設,不斷豐富閱讀資源,深化全民閱讀活動。
“數字化時代,社會節奏快,靜下心來、耐着性子坐着讀本書不容易”。越是不容易,越是需要篤定的力量。我們每個人都應從我做起,以實際行動爭做全民閱讀的踐行者、推動者,學會閱讀、熱愛閱讀,做到讀之有成、學之有效。
“數百年舊家無非積德,第一件好事還是讀書”。作爲家長,我們拾起書本,在閱讀中重拾內心的平靜,讀出生活詩意,還能在濃郁書香中涵養優秀家教家風。大人以身作則,孩子自然而然會受到感染,在不知不覺中養成閱讀好習慣,在“悅讀”中茁壯成長、健康成才。在這個過程中,好家風也在潛移默化中得到了傳承,併發揚光大。
“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在春天,我們用閱讀播下一顆種子,用心澆灌、精心培育、鍥而不捨。未來,定能在人生的田野上綻放絢麗之花,收穫到滿滿的果實。